《坐万顷堂望太湖》
时间: 2025-01-17 08:43:2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云影空堂开万顷,茫茫湖水涨沙汀。
龙山过雨波涛白,鼋背来风天地冥。
一叶扁舟那可渡,频年巨浪我曾经。
凭栏只觉胸怀壮,七十二峰入眼青。
白话文翻译:
在这空旷的厅堂里,云影飘荡,湖面如同万顷的水域。
湖水茫茫,涨满了沙洲。
龙山的雨过后,波涛翻滚,水面呈现白色的浪花。
鼋背上迎来的风,天地变得昏暗无光。
一叶小舟又怎能渡过这汹涌的波浪,
我曾经历过多年的巨浪。
凭栏而立,心中感到壮阔,
眼前的七十二座峰峦尽收眼底,青翠欲滴。
注释:
- 云影:云彩的影子,形容天气的变化。
- 万顷:形容水面广阔,"顷"是面积单位,万顷即为非常广大的水域。
- 沙汀:沙洲,是湖泊或河流中的沙土形成的地带。
- 龙山:指特定的山名,可能指代某一特定的地理位置。
- 鼋:一种水生动物,古代常借指船只。
- 凭栏:依靠栏杆,指观望的姿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胡韫玉,近代诗人,生于清末,卒于民国初年,身处社会变革的时代。他的诗风受传统诗词的影响,同时也融入了个人的情感和时代的思考。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作者在太湖畔的一次游览,表现了他对自然壮丽景观的感慨和对人生波折的思考。诗中描绘了湖光山色的壮丽,同时也流露出一丝对巨浪、风波的无奈和思考。
诗歌鉴赏:
《坐万顷堂望太湖》以其宽广的视野和深邃的情感展现了太湖的壮美景色。诗的开头“云影空堂开万顷”将读者带入一个宽阔的自然界,描绘出湖面与天空交相辉映的美丽场景。在这幅画面中,湖水如同无边无际的海洋,给人一种开阔的感觉。
接下来的几句,诗人则将视角转向湖面波涛,展现了自然的力量和变化。龙山的雨水使波涛翻滚,形成白色的浪花,展现了自然的雄壮和不可捉摸。“鼋背来风天地冥”一句,描绘了风的猛烈和天地的苍茫,增强了诗的气势。
在面对这样的自然景象时,诗人自觉渺小:“一叶扁舟那可渡”,表达了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与无奈,显示出人类在自然面前的脆弱。而“凭栏只觉胸怀壮”,则体现了诗人内心的豪情与壮志,尽管面临巨浪的挑战,他依然能够从中感受到胸怀壮阔的豪情。
整首诗通过对太湖自然景观的描绘,呈现了诗人对生命、自然以及人生的思考,展现了壮丽与脆弱、豪情与无奈的内在冲突。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云影空堂开万顷”:描绘了宽广的湖面与天空相映的景象,给人一种开阔感。
- “茫茫湖水涨沙汀”:湖水的涨落,描绘了自然的变化,暗示着生命的流动。
- “龙山过雨波涛白”:描写雨后湖面的波涛,展现了自然的力量。
- “鼋背来风天地冥”:通过鼋的意象传达了风的猛烈,天地的昏暗,增强了气势。
- “一叶扁舟那可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力量的无奈和渺小。
- “频年巨浪我曾经”:回忆过去的经历,表明了对风浪的挑战。
- “凭栏只觉胸怀壮”:表达了在壮丽景色面前的豪情。
- “七十二峰入眼青”:描绘了眼前的美丽山峦,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
修辞手法:
- 比喻:如“云影”形象地描绘了湖面的景象。
- 对仗:整首诗的结构严谨,起承转合有序,增强了诗的气韵。
- 拟人:风的描写赋予了自然以生命,使得景象更加生动。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壮美的赞美,同时也流露出对人生波折的感慨,展现了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
意象分析:
- 湖水:象征着生命的流动和变化。
- 波涛:代表自然的力量,暗示人生中的挑战。
- 扁舟:象征着人的渺小与无力。
- 七十二峰:代表自然的壮丽与人心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龙山”指的是: A. 一座山名
B. 一个动物
C. 一种植物
D. 一种天气 -
诗人对自然的态度是: A. 绝望
B. 敬畏和赞美
C. 无所谓
D. 恐惧 -
“凭栏只觉胸怀壮”中的“壮”是指: A. 体力
B. 豪情壮志
C. 大小
D. 整体
答案: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同样描绘了自然景观,但更强调了人类在自然中的渺小与对未来的希望。而胡韫玉的《坐万顷堂望太湖》则更深入地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展示了对波涛与壮丽山川的复杂情感。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近现代诗人研究》
- 《太湖文化与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