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堆相传始皇焚书处 其二》

时间: 2025-01-04 07:00:28

周道昔云坠,群言多异同。

不经秦火劫,谁识汉儒功。

口授篇章外,心传训诂中。

峄碑焚已久,刻画信徒工。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周道昔云坠,群言多异同。
不经秦火劫,谁识汉儒功。
口授篇章外,心传训诂中。
峄碑焚已久,刻画信徒工。

白话文翻译:

周朝的道理早已陨落,众多的言论常常出现不同的看法。
如果没有秦朝的焚书之劫,谁能知道汉代儒学的成就?
口头上传授的经典之外,心中所传的训诂却在潜移默化中。
峄山的碑文早已焚毁,那些刻画在上面的工匠的技艺也成了历史的尘埃。

注释:

字词注释:

  • 周道:指周朝的政治和思想体系。
  • :陨落、衰落。
  • 群言:众多的言论。
  • 秦火劫:指秦始皇时期焚书坑儒的事件。
  • 汉儒:指汉代的儒学学者。
  • 口授:口头传授。
  • 篇章:经典文献或诗篇。
  • 训诂:对经典的解释和注解。
  • 峄碑:指峄山的碑刻,可能指古代的一些重要碑文。

典故解析:

  • 焚书坑儒:秦始皇为了统一思想,焚烧书籍,杀害儒生,导致许多文化和知识的损失。
  • 峄山碑:古代名碑,可能指某些重要的文化遗产,因火焚或其他原因而毁坏。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祁寯藻(1820-1869),字懋之,号翰卿,清代诗人,生于湖南。他的诗作多反映对历史的思考与对文化的传承,既有传统的文化情怀,又表现出对现实的关注。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在清代的文化背景下创作的,反映了作者对历史文化的深刻思考,尤其是对焚书事件的反思,表现出对汉代儒学的推崇和对文化传承的忧虑。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顾,深刻揭示了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开头两句通过对周道陨落和群言纷纭的描绘,反映了历史的变迁和文化的衰落。接着,诗人提到秦朝的焚书劫,指出这一事件对后世文化的影响,强调了汉代儒学的重要性。诗中“口授篇章外,心传训诂中”一句,透过口头和心灵的传承,展现了文化的隐性延续。最后两句则通过对峄碑焚毁的描写,暗示了文化遗产的脆弱与易逝。这首诗不仅是对历史的追忆,更是对文化存续的深思,显示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珍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周道昔云坠:周朝的道理已然衰落,表明古代文化的消失。
  • 群言多异同:众多言论中存在着各种不同的看法,反映了文化的多元与混乱。
  • 不经秦火劫,谁识汉儒功:没有秦朝的焚书之劫,后人难以认识汉代儒学的成就,暗示历史的无情。
  • 口授篇章外,心传训诂中:口头授课的经典之外,心中传承的训诂更为深远,体现了文化的传承方式。
  • 峄碑焚已久,刻画信徒工:峄山的碑文早已焚毁,那些工匠的技艺也随之消失,表明文化遗产的流失。

修辞手法:

  • 对仗:首尾相对,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用“火劫”比喻文化的毁灭,体现了深刻的历史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对历史文化的反思与珍视,强调了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对文化遗产的焚毁感到惋惜,表达了对传统智慧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周道:象征古代的理想与文化。
  • 秦火:象征压制与毁灭。
  • 汉儒:象征知识与文化的传承。
  • 峄碑:象征文化遗产与历史的回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周道昔云坠”中的“周道”指的是哪个朝代的文化?

    • A. 汉朝
    • B. 周朝
    • C. 秦朝
  2. “不经秦火劫”中的“秦火劫”指的是哪一事件?

    • A. 曹操之乱
    • B. 焚书坑儒
    • C. 黄巾之乱
  3. 诗中提到的“峄碑”象征什么?

    • A. 文化的传承
    • B. 文化的毁灭
    • C. 工匠的技艺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李白《庐山谣》
  • 白居易《琵琶行》

诗词对比:

  • 祁寯藻《灰堆相传始皇焚书处》与杜甫《春望》,两者都表达了对历史的思考与文化的珍视,但祁寯藻更侧重于对文化传承的忧虑,而杜甫则反映了社会动乱中的对未来的希望与惋惜。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清代诗人集》
  • 《中国古代文化史》
  • 《中华文化经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