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远》

时间: 2025-01-19 17:56:48

两叶愁眉愁不开,独含惆怅上层台。

碧云空断雁行处,

红叶已凋人未来。

塞外音书无信息,道傍车马起尘埃。

功名待寄凌烟阁,力尽辽城不肯回。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寄远
作者: 杜牧 〔唐代〕

两叶愁眉愁不开,
独含惆怅上层台。
碧云空断雁行处,
红叶已凋人未来。
塞外音书无信息,
道傍车马起尘埃。
功名待寄凌烟阁,
力尽辽城不肯回。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远方的思念与忧愁。诗中描绘了两片愁眉,无法舒展,心中满是惆怅,独自站在高台上。看到天上雁群飞过,空中已然断绝,而红叶也已经凋零,远方的人尚未归来。边塞的信息音信全无,路旁的车马掀起了尘埃。功名的愿望寄托在凌烟阁,但即便力尽于辽城,依然不愿回头。


注释:

字词注释:

  • 愁眉:愁苦的眉头。
  • 惆怅:忧愁和失落的情感。
  • 断雁:指雁群飞行经过,但已无法再见。
  • :凋零,枯萎。
  • 音书:音信和书信。
  • 尘埃:比喻车马的喧嚣和繁忙。
  • 凌烟阁:古代用于表彰功名的建筑。
  • 辽城:指边塞之地,象征遥远和艰苦。

典故解析:
“凌烟阁”是唐代的一个著名建筑,专门用来表彰功名,杜牧借此表达对功名的渴望和无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杜牧(803年-852年),字牧之,晚唐著名诗人,以其才情和诗才著称,作品多以五言绝句见长。其诗风清新俊逸,富有情感,常常表达对社会时事的感慨与个人的忧愁。

创作背景:
《寄远》是在杜牧遭遇政治失意和个人情感困扰时所作,反映了他对人生、事业的思考和对远方亲友的思念。诗中表达了对未来的迷茫和对故乡的深切怀念。


诗歌鉴赏:

《寄远》是一首充满深情的诗作,杜牧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情感的流露,展现了他内心的愁苦与孤独。首联“两叶愁眉愁不开”便直观地传达出一种无奈和忧伤的情绪,愁眉似乎无法舒展,寓意诗人心中的郁结。接着“独含惆怅上层台”进一步强调了孤独感,诗人独自一人站在高处,眺望远方,心中满是惆怅。

中间两句“碧云空断雁行处,红叶已凋人未来”描绘了秋天的景象,通过断雁与凋零的红叶,象征着离别与失落。这里的自然景象不仅是对季节的描绘,更是诗人内心情感的投射。接下来的“塞外音书无信息”,则表达了对远方亲友音信全无的焦虑和无奈,进一步渲染了诗人的孤独。

最后两句“功名待寄凌烟阁,力尽辽城不肯回”结合了个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展现了诗人对功名的渴望以及对现状的不甘。整首诗在感情的波动中,深刻地反映了杜牧对人生的思考与对理想的追求,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两叶愁眉愁不开:两片愁眉,暗示诗人心中愁苦重重,无法释怀。
  2. 独含惆怅上层台:独自一人,站在高台上,内心充满惆怅。
  3. 碧云空断雁行处:天空中的雁群飞过,但已经不见踪影,象征离别。
  4. 红叶已凋人未来:红叶凋零,暗示时间流逝,未来的人仍然未归。
  5. 塞外音书无信息:边塞音信全无,表达对亲友的思念与忧虑。
  6. 道傍车马起尘埃:路边车马行驶,扬起尘埃,喧嚣的生活与内心的静谧形成对比。
  7. 功名待寄凌烟阁:功名的愿望仍在期待,却难以实现。
  8. 力尽辽城不肯回:即使在辽城拼尽全力,依然不愿意回头,表现出对理想的执着与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愁眉比作无法舒展的叶子,形象生动。
  • 拟人:通过“音书无信息”展现了音信的无情,增强情感的表现。
  • 对仗:整首诗结构工整,音韵和谐,增强了诗的艺术效果。

主题思想:
整首诗反映了孤独与思念的主题,表现了诗人对理想的渴望与对现实的无奈,情感深邃而真挚。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愁眉:象征内心的忧虑与苦闷。
  • 红叶: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 雁行:象征离别与思念。
  • 尘埃:象征繁忙的生活与现实的喧嚣。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寄远》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杜牧
    C. 白居易
    D. 王维

  2. 诗中提到的“凌烟阁”是指什么?
    A. 一个山峰
    B. 一个建筑
    C. 一个湖泊
    D. 一个城市

  3. “红叶已凋人未来”这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快乐
    B. 失落
    C. 愤怒
    D. 希望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秋夕》——杜甫
  • 《静夜思》——李白

诗词对比:
杜甫的《秋夕》同样表达了对时光流逝和孤独的感慨,尽管风格有所不同,但主题思想具有相似之处,都是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和对理想的追求。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杜牧诗选》
  •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