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梦》

时间: 2025-01-19 16:41:02

寒空动高吹,月色满清砧。

残梦夜魂断,美人边思深。

孤鸿秋出塞,一叶暗辞林。

又寄征衣去,迢迢天外心。

意思解释

秋梦

作者:杜牧 〔唐代〕

原文展示:

寒空动高吹,月色满清砧。
残梦夜魂断,美人边思深。
孤鸿秋出塞,一叶暗辞林。
又寄征衣去,迢迢天外心。

白话文翻译:

寒冷的天空中,北风呼啸;明亮的月光洒在清脆的砧板上。
夜晚的残梦让我心灵失落,美丽的女子在一旁思念得深沉。
孤独的鸿雁飞出边塞,一片落叶默默告别森林。
我又将征衣寄去,心却在遥远的天边。

注释:

  • 寒空:指寒冷的天空。
  • 高吹:高声吹动,形容北风的呼啸。
  • 清砧:砧板,古人用来击打食物的器具,这里象征寂静和冷清。
  • 残梦:未醒的梦境,残余的梦境。
  • 美人:指心中所思念的女子。
  • 孤鸿:孤独的鸿雁,象征离别和思乡。
  • 秋出塞:秋天飞出边塞,暗示战争和离愁。
  • 征衣:征战的衣服,寄托士兵对家乡的思念。
  • 迢迢:形容路途遥远。

典故解析:

  • 鸿雁:在古代诗歌中常用作思乡和离别的象征,寓意深远。
  • 月色:常用来描绘清冷的夜景,营造出孤独和思念的氛围。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杜牧(803年-852年),字牧之,号樵隐,晚唐著名诗人,擅长五律和绝句。他的诗风清新而富有情感,常常以细腻的笔触描摹人情世态。杜牧的生活背景与当时的社会动荡、战乱密切相关,作品常反映出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秋梦》是杜牧在秋季某个深夜写成的,诗中流露出对离别、思念的感慨,可能与他当时的生活经历和对故乡的思恋有关。

诗歌鉴赏:

《秋梦》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离别和思念的深切感受。开篇的“寒空动高吹”描绘了秋天寒冷的氛围,北风呼啸,带来一种凄凉的感觉;接着“月色满清砧”,月光的清亮与砧板的冷清形成对比,暗示着孤独的情绪。中间两句“残梦夜魂断,美人边思深”,将个人的情感与自然景色融为一体,传达出对美好事物的追忆与渴望。最后两句“孤鸿秋出塞,一叶暗辞林”,则用孤雁和落叶暗示离别的无奈和内心的伤感,最后以“又寄征衣去”承接情感的延续,显示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秋天的萧瑟与思念的愁苦,情感真挚而深刻,突显了杜牧诗歌的艺术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寒空动高吹:寒冷的天空中,北风高声呼啸,营造出秋天的凉意和孤寂。
  2. 月色满清砧:明亮的月光照耀着清冷的砧板,象征着夜的宁静与冷清。
  3. 残梦夜魂断:夜里的残梦让人心灵失落,梦境与现实的断裂表现了思念的痛苦。
  4. 美人边思深:思念的美人使得情感更加深沉,突显了对爱的渴望与无奈。
  5. 孤鸿秋出塞:孤独的鸿雁在秋天从边塞飞出,暗示离别与思乡之情。
  6. 一叶暗辞林:一片落叶默默告别森林,象征着生命的流逝与无奈。
  7. 又寄征衣去:再次寄出征战的衣物,表达思念的延续与对家乡的牵挂。
  8. 迢迢天外心:心在遥远的天边,强调了思念的深远与无法触及的渴望。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孤鸿”比作孤独的心情,象征离别。
  • 拟人:落叶“暗辞”,赋予自然物以人的情感,增强诗意。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工整的结构,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秋”为背景,深刻表现了离别、思念与孤独的情感,展现了杜牧对生活的细腻观察与深切思考,尤其是在秋季带来的凄凉与思乡情怀中,体现了他对人生命运的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寒空:象征着孤独和清冷。
  • 月色:代表着宁静,也暗示思念的情感。
  • 孤鸿:象征离别与思乡。
  • 征衣:代表着远行与思念的寄托。
  • 一叶:象征着生命的脆弱与离别。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寒空动高吹”描绘了什么样的天气?

    • A. 温暖的春天
    • B. 寒冷的秋天
    • C. 炎热的夏天
  2. “美人边思深”中的“美人”指的是谁?

    • A. 诗人的爱人
    • B. 诗人的母亲
    • C. 诗人的朋友
  3. “孤鸿秋出塞”中的“孤鸿”象征什么?

    • A. 家乡
    • B. 离别
    • C. 朋友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秋夕》:杜甫的作品,描绘秋天的孤寂与思念。
  • 《静夜思》:李白的作品,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诗词对比:

  • 杜牧《秋梦》 vs. 白居易《秋夕》:
    • 杜牧的《秋梦》注重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观的结合,情感细腻;而白居易的《秋夕》则更侧重于对秋天景色的描写和思乡之情的直白表达。两者在情感表达上各有千秋,反映了不同的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 高铭暄,《唐诗三百首》
  • 李白,杜甫,《唐诗鉴赏辞典》
  • 朱自华,《中国古代诗词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