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望以竹夹膝见寄,因次韵酬谢》
时间: 2025-01-17 09:33:3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鲁望以竹夹膝见寄,因次韵酬谢
作者: 皮日休
圆于玉柱滑于龙,
来自衡阳彩翠中。
拂润恐飞清夏雨,
叩虚疑贮碧湘风。
大胜书客裁成柬,
颇赛谿翁截作筒。
从此角巾因尔戴,
俗人相访若为通。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你所赠的竹子,圆润如玉柱,滑腻如龙来;它来自衡阳那片绚丽的翠绿之中。轻轻拂过,似乎怕夏天的细雨飞扬,轻轻敲打,仿佛在怀疑它贮藏着碧绿的湘江之风。大胜的书法家将其裁成了书信,颇具韵味,像溪水中的老翁制作的筒一样。从此以后,我的角巾也因你而戴上,凡人相访时犹如与您相通。
注释:
字词注释:
- 圆于玉柱:形容竹子光滑而圆润,像玉石的柱子。
- 滑于龙:比喻竹子非常光滑,像龙的皮肤一样。
- 衡阳:地名,指的是湖南省的一个城市,以其竹子而闻名。
- 拂润:轻轻地拂过,带着润泽的感觉。
- 叩虚:敲打空中,形容竹子轻轻地碰撞。
- 大胜书客:可能指的是著名的书法家大胜。
- 角巾:指一种传统的帽子,通常与文人形象相关。
典故解析:
- 衡阳:此地多竹,诗人通过提及衡阳竹子,表达了对竹子品质的赞美。
- 书客:指文人书法家,诗中提到的“大胜”可能是某位有名的书法家。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皮日休(834-883),字景纯,号青原山人,唐代诗人,以其风格清新、意境深远而著称。他的诗作常描绘自然景观,表现人情与哲思,语言简洁却富有韵味。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皮日休因收到朋友鲁望寄来的竹子而作。竹子作为一种文人所喜爱的植物,象征着高洁与坚韧,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对竹子的欣赏,以及对朋友情谊的珍视和回应。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竹子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以及与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开篇以“圆于玉柱滑于龙”形象地描绘了竹子的优良品质,暗示着竹子不仅是自然之物,也是文人雅士的心头好。接下来,通过“来自衡阳彩翠中”,将竹子与衡阳的美丽自然环境相联系,突显了竹子的美丽来源。
在描写中,作者用“拂润恐飞清夏雨,叩虚疑贮碧湘风”展现了竹子在风雨中的轻柔与坚韧,传达了一种细腻而又灵动的情感。后半部分,“大胜书客裁成柬,颇赛谿翁截作筒”则将竹子与书法艺术相结合,表现了文人对于竹子用途的赞美,以及对友人书信的珍视。
最后,诗人以“从此角巾因尔戴,俗人相访若为通”结束,既表达了对竹子的归属感,也暗示着与朋友之间的情谊在日常生活中的延续。这种情感的流露,使得整首诗在欣赏竹子的同时,升华为对友谊的赞美。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圆于玉柱滑于龙:竹子像玉柱一样圆滑,像龙一样光滑,突出竹子的美丽。
- 来自衡阳彩翠中:竹子生长在衡阳的美丽环境里,强调其来源。
- 拂润恐飞清夏雨:竹子轻轻拂过,带着雨水的润泽,表现出对细雨的担忧。
- 叩虚疑贮碧湘风:轻轻拍打,似乎怀疑它能否储存湘江的清风。
- 大胜书客裁成柬:著名书法家把竹子制成了书信,体现出竹子的文化价值。
- 颇赛谿翁截作筒:与老翁制作的竹筒相媲美,强调竹子的实用性。
- 从此角巾因尔戴:因为有了这根竹子,我的角巾也佩戴上了。
- 俗人相访若为通:当凡人来访时,仿佛能与朋友相通。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竹子比作玉柱、龙,增强了竹子的形象感。
- 对仗:整首诗在形式上有一定的对仗结构,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竹子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友谊的珍视,主题围绕着竹子的美丽与朋友之间的情谊展开,展现了唐代文人对自然与人文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竹子:象征高洁、坚韧的品格,代表文人的气质。
- 衡阳:代表自然美,强调竹子的优雅来源。
- 书信:象征文人之间的交流和情谊。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杜甫
C. 皮日休
D. 王维 -
诗中提到的“衡阳”指的是哪个地方?
A. 河南
B. 湖南
C. 湖北
D. 浙江 -
诗中提到的“大胜”是指哪个领域的人?
A. 画家
B. 书法家
C. 诗人
D. 音乐家
答案:
- C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竹里馆》
- 李白《夜泊牛津》
诗词对比: 王维的《竹里馆》同样以竹子为主题,表达了诗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强调宁静与独处的美好。而皮日休的《鲁望以竹夹膝见寄》则更注重人与人之间的情谊,两者在主题上虽有相似之处,但情感基调和思考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唐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