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鹊桥仙 端阳午夜闻雨》
时间: 2025-01-06 08:31:4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鹊桥仙 端阳午夜闻雨
恼人天气,伤心花事,愁听端阳夜雨。
堂前香草烂成泥,但无数萧荣艾举。
湘帘浅捲,银灯细把,忍照春风归路。
春来曾未使人知,便休问春归何处。
白话文翻译:
这烦人的天气,让人心伤的花事,愁苦地听着端午节夜里的雨声。
堂前的香草已经烂成了泥,而无数的萧条和艾草却依然挺立。
湘帘轻轻卷起,银灯微微摇曳,忍不住照亮了春风的归路。
春天的到来从未让人知晓,不必再问春天归去的去处。
注释:
- 恼人:让人烦恼的。
- 伤心花事:指花儿凋零或花事无常,令人伤感。
- 湘帘:指湘江的帘子,暗喻风景。
- 银灯:形容灯光的清亮。
典故解析:
端阳是指端午节,古时有许多与此节日相关的习俗,如挂艾草、吃粽子等。诗中提到的“艾”与“香草”都是端午节的传统植物,代表着节日的氛围。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金鉴才,生于20世纪,是当代著名的诗人。他的作品常常融汇古典诗词的韵味与现代生活的感受,风格独特。
创作背景:该诗作于端午节前后,表达了对花事的感慨以及对春天逝去的无奈,深受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
诗歌鉴赏:
这首《鹊桥仙》展现了诗人在端午节夜雨中的复杂情感。开头的“恼人天气,伤心花事”直接表达了对自然环境和花事的忧虑,反映了诗人的内心挣扎与愁绪。紧接着的“堂前香草烂成泥”描绘出一幅略显凋零的景象,暗示着美好事物的逝去。然而,尽管如此,“无数萧荣艾举”却又呈现出一种生生不息的刚韧,象征着生命的顽强。
在意象上,诗人通过“湘帘浅捲”和“银灯细把”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温柔而又清冷的氛围,让人感受到夜雨的静谧与思绪的缠绵。诗的结尾“春来曾未使人知,便休问春归何处”则显现出诗人的一种无奈与淡然,似乎在诉说着春天的到来与离去都不再重要,反映出一种对岁月流逝的豁达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恼人天气,伤心花事”表达了对当前天气的无奈和对花事的忧伤;
- “堂前香草烂成泥”描绘出凋零的景象;
- “无数萧荣艾举”则是对生命力的赞美;
- “湘帘浅捲,银灯细把”展示了夜的宁静与温暖;
- “春来曾未使人知”反映了春天的无常;
- “便休问春归何处”则表示对春天去向的释然。
修辞手法: 诗中运用了对仗、意象丰富的手法,例如“湘帘”和“银灯”的对仗,以及“香草烂成泥”与“萧荣艾举”的反差,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反映了对生活无常的感叹和对生命力的赞美。诗人在愁苦中找到了生存的意义,表达了对生命顽强与美好的追求。
意象分析:
- 香草:象征着生命与美好的事物;
- 夜雨:体现了忧愁与宁静的矛盾;
- 春风:代表着生命的回归与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节日是? A. 中秋节
B. 端午节
C. 春节 -
“湘帘”在诗中象征什么? A. 乡愁
B. 宁静
C. 风景 -
诗中提到的“香草”最终的状态是? A. 盛开
B. 凋零
C. 烂成泥
答案:
- B
- C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可以对比金鉴才的《鹊桥仙》和李清照的《如梦令》,两者都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但在情感的表达与意象的运用上有着不同的侧重点。金鉴才更显忧伤与思索,而李清照则多了一份柔情与细腻的描绘。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选》
- 《金鉴才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