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九门开洛邑,双阙对河桥。
白日青春道,轩裳半下朝。
乘羊稚子看,拾翠美人娇。
行乐归恒晚,香尘扑地遥。
白话文翻译:
洛阳的九个大门都打开了,双阙(宫殿)在河对岸相对而立。
阳光明媚,年轻的道路上,华丽的衣裳在早晨半露出来。
骑着羊的小孩在观看,采摘青翠的花朵的美人儿娇羞可爱。
尽情欢乐总是归来时已晚,香气的尘土遥远而扑面而来。
注释:
- 洛邑:洛阳的古称,指洛阳城。
- 双阙:指两座高耸的宫殿,象征着权力和威仪。
- 轩裳:华丽的衣裳,常用来形容女子的服装。
- 乘羊:骑着小羊,形象生动,描绘了儿童的天真无邪。
- 拾翠:意为采摘绿色的植物,常用来形容春日的生机。
- 香尘:形容香气和尘土,表达了一种美好而又遥远的感觉。
典故解析:
“九门”指的是古城的门,象征着繁华和热闹,而“白日”则暗示着光明与希望。洛阳是唐代的重要城市,诗中描绘的场景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繁荣和人们的悠闲生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沈佺期(约720年-约785年),唐代诗人,与王维、李白并称。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尤其擅长描绘山水和田园风光。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沈佺期游历洛阳时,正值春日,诗人借景抒情,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青春时光的珍惜。
诗歌鉴赏:
《洛阳道》是一首描绘洛阳繁华景象和人们生活的诗作。全诗以洛阳的九门和双阙为引子,展现了这座古城的宏伟与热闹。诗中通过生动的细节描绘,展现了春日的温暖与生机,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青春的珍惜。
诗的开头“九门开洛邑”,一语道出洛阳的繁华,接着“白日青春道”,则在阳光照耀下,描绘出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日图景。诗中“乘羊稚子看,拾翠美人娇”,描绘了儿童的天真和女子的娇美,充满了生活的气息。
最后两句“行乐归恒晚,香尘扑地遥”,则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惆怅,尽管欢乐的时光总是短暂,但那香气依旧扑面而来,似乎在提醒我们珍惜眼前的美好。整首诗优美而充满画面感,传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青春的感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九门开洛邑:洛阳的九个大门敞开,象征着繁华与热闹。
- 双阙对河桥:双阙高耸,和河边的桥相对,展示了城市的宏伟。
- 白日青春道:阳光明媚,年轻的道路上,暗示着生机勃勃的春日。
- 轩裳半下朝:华丽的衣裳在早晨微微展开,象征着美丽的景象。
- 乘羊稚子看:骑着羊的孩子,体现了童真的乐趣。
- 拾翠美人娇:采摘鲜花的美人,描绘出春日的活力与美丽。
- 行乐归恒晚:快乐的时光总是匆匆而逝,寓意生活的短暂。
- 香尘扑地遥:香气扑面而来,遥远而美好,留给人无限的遐想。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香尘扑地遥”,将香气与尘土结合,营造出一种美好而又遥远的气氛。
- 对仗:全诗多处使用对仗,如“九门开洛邑,双阙对河桥”,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是对青春和美好生活的赞美,诗人通过生动的描绘,展现了洛阳的繁华与人们的快乐,表达了对生命短暂的感慨和珍惜当下的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九门:象征着繁华与开放。
- 双阙:高耸的宫殿,代表权力与尊贵。
- 白日:阳光明媚,象征着希望与生机。
- 美人:青春与美丽的象征,代表生活的乐趣。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下列哪一句描绘了洛阳的繁华?
A. 白日青春道
B. 九门开洛邑
C. 行乐归恒晚
D. 乘羊稚子看 -
“乘羊稚子看”中的“稚子”指的是什么?
A. 老人
B. 孩子
C. 美人
D. 动物 -
诗中提到的“香尘”象征什么?
A. 生活的烦恼
B. 美好的回忆
C. 生活的美好与短暂
D. 青春的失去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杜甫
- 《登高》:王勃
诗词对比:
- 《春望》:在描绘春天的同时,杜甫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形成了与沈佺期《洛阳道》的鲜明对比。
- 《登高》:王勃的《登高》则着重于个人的孤独与失落,而沈佺期则以欢乐与美好为主调,展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唐代诗人沈佺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