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扬子江泊京口》

时间: 2025-01-17 10:42:11

长江天堑控南州,吴越相望民物稠。

万里风涛趋大海,两山岩壑障中流。

鱼龙喷薄瓜洲渡,燕雀喧呼多景楼。

旧垒更须誇铁瓮,清时久不识兜鍪。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长江天堑控南州,吴越相望民物稠。
万里风涛趋大海,两山岩壑障中流。
鱼龙喷薄瓜洲渡,燕雀喧呼多景楼。
旧垒更须誇铁瓮,清时久不识兜鍪。

白话文翻译:

长江如同一道天堑,控制着南方的州郡,吴越两地隔着望去,民众和物产都非常繁盛。
万里波涛奔向大海,两山的岩石和沟壑阻挡着江流。
鱼龙在瓜洲渡口跃出水面,燕雀在高楼上喧闹不休。
旧时的城垒更应该夸耀自己坚固如铁的防护,清明时节早已不识那些战斗的盔甲。

注释:

  • 天堑:比喻天然的屏障,这里指长江。
  • 吴越:指的是中国历史上两个地区,今江苏、浙江一带。
  • 万里风涛:形容长江的波涛汹涌。
  • 岩壑:山岩和沟壑。
  • 鱼龙喷薄:形容江中鱼龙翻腾,跃出水面。
  • 哨呼:喧闹的声音,这里形容鸟儿的叫声。
  • 铁瓮:比喻坚固的防御工事。
  • 兜鍪:古代士兵的头盔。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周伯琦(约1280-1350),元代诗人,字子瑄,号澄江,生于今江苏省。他是一位政治家和文学家,以写诗和文章见长,尤其擅长山水诗,作品常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人文情怀。

创作背景:

《渡扬子江泊京口》创作于周伯琦的旅途中,作者在京口(今江苏镇江)停留时,感受到长江的壮阔与地理的险要,结合历史与现实,表达了对江河的赞美和对历史的沉思。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长江的描绘,展示了南方水乡的壮美景观,同时反映了历史变迁与自然界的和谐。首句以“长江天堑”开篇,立刻给人一种险峻的感觉,这不仅是地理上的分隔,也是历史的象征。接下来的“吴越相望,民物稠”则描绘了江南的繁华与富饶,展现出一幅生机勃勃的社会图景。

“万里风涛趋大海”一笔带过,转而描绘两山岩壑,形成鲜明的对比,展现自然的雄伟与江流的奔腾。描绘鱼龙和燕雀的意象,生动地描绘了江边的生动场景,充满了生命的气息。诗的最后两句则引人深思,旧垒与铁瓮的比喻,反映了历史的沧桑与对清明时期的向往,表达了一种对过去的怀念和对未来的希望。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象丰富,既有自然美的描写,又有历史的沉思,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对生活的热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长江天堑控南州:长江作为天然屏障,控制着南方的地理环境。
  2. 吴越相望民物稠:吴越两地相望,民众和物产丰富。
  3. 万里风涛趋大海:长江的波涛奔流不息,最终汇入大海。
  4. 两山岩壑障中流:山体和沟壑形成了天然的障碍,阻隔江流的直行。
  5. 鱼龙喷薄瓜洲渡:鱼和龙在瓜洲渡口跃出水面,生动形象。
  6. 燕雀喧呼多景楼:燕雀在高楼上叫唤,环境热闹非凡。
  7. 旧垒更须誇铁瓮:旧时的堡垒应更加自夸其坚固。
  8. 清时久不识兜鍪:在清明的时代,早已不再识别昔日的战斗盔甲。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长江比作“天堑”,强调其壮观与险峻。
  • 对仗:如“万里风涛”和“两山岩壑”互为呼应,形成节奏感。
  • 拟人:如“鱼龙喷薄”,赋予自然以生命的状态。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对自然美的赞美与历史变迁的思考,表现了作者对故土的深情以及对历史遗迹的敬畏。通过描绘壮美的长江,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繁荣的向往和对历史的深刻理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长江:象征着历史与文化的传承。
  • 鱼龙:象征着生机与活力。
  • 燕雀:象征自由与生动的生活气息。
  • 旧垒:象征着历史的沉淀与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长江在诗中被比作什么?

    • A. 天堑
    • B. 大海
    • C. 山脉
  2. 诗中提到的“吴越”主要指哪个地区?

    • A. 江苏和浙江
    • B. 河南和湖北
    • C. 山西和陕西
  3. “鱼龙喷薄”描绘的是什么景象?

    • A. 宁静
    • B. 生动
    • C. 凄凉

答案:

  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登高》:同样描绘自然景色与人生感悟。
  • 李白的《将进酒》:表达对生活的热情与对历史的思考。

诗词对比:

  • 《渡扬子江泊京口》与《早发白帝城》:两首诗都描绘了江河的壮丽景色,但前者更侧重于历史与人文,后者则强调个人的感受与旅程的急迫。

参考资料:

  • 《元代诗人周伯琦研究》
  • 《古诗词入门指南》
  • 《江南文化与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