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困拈架上书苏醒,愁倩杯中物破除。
子美所称惟白也,仲尼自谓不回如。
食才藜糁宁无肉,行以筇枝可当车。
圣世未尝违物性,飞潜初不间鸢鱼。
白话文翻译:
困倚在架上的书本让我苏醒,愁苦的情绪在杯中物事中渐渐消散。
李白所称的唯有“白”,孔子自称不愿意回头。
吃的是藜麦和米饭,宁可没有肉;行路时用竹杖代替车马。
在圣明的时代,从没有违背物性,飞鸟与潜水的鱼类也不曾干扰。
注释:
- 困拈:困倚,依靠着;拈指代书,指的是读书。
- 子美:指李白,因其号“太白”而称呼。
- 仲尼:指孔子,因其名“孔丘”而称。
- 藜糁:藜是指一种草本植物,糁是指米饭,合起来指简单的食物。
- 筇枝:竹杖,可以代步。
- 圣世:指明理的时代。
- 飞潜:飞翔的鸟和潜游的鱼,象征自然界的和谐。
典故解析:
- 子美所称惟白:李白在诗中常提到白色,象征纯净、崇高。
- 仲尼自谓不回如:孔子在《论语》中提到不回头,指的是志向坚定,不轻言改变。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字武昌,号天池,宋代诗人,以豪放和沉郁见长,尤其擅长词。他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和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八和》是刘克庄在面对人生困境与社会现实时,抒发心中情感的作品,体现了他对物质和精神的思考。
诗歌鉴赏:
《八和》是一首表现诗人内心挣扎与思考的作品。开篇以“困拈架上书苏醒”引入,展现了诗人因读书而获得灵感与觉醒的状态,书籍成为他思考和解脱的工具。接着,通过“愁倩杯中物破除”,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无奈与愁苦,似乎在酒中寄托着释然与解脱的愿望。
诗中提到李白与孔子,表明诗人对这两位伟大人物的敬仰与感慨,李白的洒脱和孔子的执着都在诗中得以体现。接下来,诗人描绘了简单的饮食和交通方式,表达了对物质生活的淡泊,似乎在说宁可过简单的生活,也不愿追求奢华的物质。
最后一句提到“圣世未尝违物性”,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飞鸟与鱼类的关系象征着自然法则的遵循。整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和深刻的寓意,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邃思考与对自然的敬畏,体现了儒家思想与道家哲学的交融。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困拈架上书苏醒:诗人依靠着书本,因阅读而感到觉醒,暗示书本的力量。
- 愁倩杯中物破除:通过饮酒来消解内心的愁苦,杯中之物象征着消遣与解脱。
- 子美所称惟白也:引用李白的诗句,强调“白”这一意象的纯粹与崇高。
- 仲尼自谓不回如:提到孔子的志向,意味志存高远,不轻易回首。
- 食才藜糁宁无肉:强调饮食的简单,表明对物质的淡泊。
- 行以筇枝可当车:用竹杖代替车,表现了诗人生活的简朴。
- 圣世未尝违物性:强调在理想社会中,人应顺应自然的法则。
- 飞潜初不间鸢鱼:飞鸟与鱼的自然和谐,象征人与自然的关系。
修辞手法:
- 对仗:如“飞潜”与“鸢鱼”形成对照,增强诗的韵律感。
- 比喻:通过“杯中物”暗指生活中的事物与情感。
- 排比:通过列举简单饮食和交通方式,突显生活的朴素。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对生活的思考与对自然的敬畏,反映了诗人对物质与精神的追求。在时代的变迁中,诗人选择了简朴的生活方式,强调人应顺应自然,保持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书:象征智慧与觉醒。
- 杯:象征消遣与情感寄托。
- 藜糁:代表简朴生活的态度。
- 筇枝:象征行走与生活的方式。
- 飞潜:象征自然的和谐与生命的自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刘克庄
C. 杜甫
D. 白居易 -
诗中提到“子美”,指的是哪位诗人? A. 杜甫
B. 李白
C. 白居易
D. 陶渊明 -
诗中提到的“藜糁”主要指什么? A. 肉类
B. 蔬菜
C. 简单的食物
D. 精致的餐点
答案:
- B. 刘克庄
- B. 李白
- C. 简单的食物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刘克庄 vs. 李白
- 主题:刘克庄更关注内心的平和与自然的和谐,而李白则多表现豪情壮志与个人的奔放。
- 风格:刘克庄的诗风沉郁,典雅;李白则豪放,奔放,富有个性。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文学大系》
- 《唐诗三百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