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花慢(三之三·南吕调)》
时间: 2025-01-04 09:55:45意思解释
木兰花慢(三之三·南吕调)
原文展示
古繁华茂苑,是当日帝王州。咏人物鲜明,土风细腻,曾美诗流。寻幽。近香径处,聚莲娃钓叟簇汀洲。晴景吴波练静。万家绿水朱楼。凝旒。乃眷东南,思共理命贤侯。继梦得文章,乐天惠爱,布政优优。鳌头。况虚位久,遇名都胜景阻淹留。赢得兰堂酝酒,画船携妓欢游。
白话文翻译
这片古老繁华的园苑,正是当年帝王的都城。诗中描绘的人物鲜明,地方风俗细腻,曾经美好的诗篇流传至今。寻幽探胜,走到香气四溢的小径旁,看到莲花丛中,钓鱼的老者和聚集在河洲上的年轻女子。晴朗的日子里,吴水如练,宁静无波。万家灯火与绿水相映,朱楼高耸。凝视着东南方向,思念那些治理国家的贤良之士。接连梦见得意的文章,心情愉悦,施政宽仁。如今名位空缺,遇上美好的名城,胜景却被阻隔,不得不久留此地。赢得兰堂中美酒佳酿,画船中与妓女欢娱游玩。
注释
- 古繁华茂苑:指古代繁华的园林,象征着昔日的辉煌。
- 帝王州:指古代帝王的都城。
- 咏人物鲜明:描绘的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 土风细腻:指地方的风俗文化细腻丰富。
- 香径:香气四溢的小道。
- 聚莲娃钓叟:形容在河边聚集的年轻女子和钓鱼的老者。
- 吴波练静:形容吴地的水面平静如练。
- 凝旒:形容凝视的样子。
- 理命贤侯:指治理国家的贤良之士。
- 鳌头:比喻名位、地位高。
- 兰堂:指酒宴的场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柳永,字耆卿,宋代著名词人,以其婉约派词风而闻名。他的词多描写离愁别恨、生活琐事,兼具抒情与叙事的特点。柳永的词在当时颇受欢迎,影响深远。
创作背景
《木兰花慢》创作于宋代,正值社会繁荣时期。词中融入了对当时风俗文化的赞美,表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对贤良政治的思考。
诗歌鉴赏
《木兰花慢》展现了柳永对古代繁华生活的沉醉与对理想政治的渴望。通过对园林景色的描绘,诗人不仅表现了自然之美,也传达了对人世间美好情感的向往。词中巧妙地运用了大量的意象,如“香径”、“聚莲娃钓叟”,既展现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场景,又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情感变化。
整首词的意境优雅,情感真挚。诗人在描绘景色时,细腻的笔触让人仿佛身临其境,能感受到暖风拂面与景色的美好。而在描写对贤良之士的思念时,诗人又表达了对理想政治的向往,展现了其高尚的情操与理想抱负。整个词作构思精巧,情感层次丰富,是柳永词作中的一部佳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古繁华茂苑,是当日帝王州。
- 描绘古代繁华的园林,是昔日帝王的都城,象征着历史的辉煌。
-
咏人物鲜明,土风细腻,曾美诗流。
- 诗中人物描写生动,地方风俗丰富,曾经流传的美好诗篇。
-
寻幽。近香径处,聚莲娃钓叟簇汀洲。
- 探寻幽静的场所,来到香气四溢的小径,看到年轻女子和钓鱼的老人聚集在河洲。
-
晴景吴波练静。万家绿水朱楼。
- 晴朗的日子里,吴水平静如绸缎,万家灯火映照绿水和朱楼。
-
凝旒。乃眷东南,思共理命贤侯。
- 凝视着东南方向,思念那些治理国家的贤良之士。
-
继梦得文章,乐天惠爱,布政优优。
- 继续梦见得意的文章,心情愉悦,施政宽仁。
-
鳌头。况虚位久,遇名都胜景阻淹留。
- 现今名位空缺,遇上美好的名城,胜景却被阻挡,无法离去。
-
赢得兰堂酝酒,画船携妓欢游。
- 在兰堂中享受美酒,乘画船与妓女欢快游玩。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吴波练静”,将水面比作绸缎,形象生动。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工整的句子,增强了词的韵律感。
- 拟人:通过描绘自然景物,赋予其人性,增强画面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词通过描写繁华的园林景色与对贤良政治的思考,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对理想的追求,呈现出一种对人世间美好情感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繁华:象征着富贵与美好,代表着历史的辉煌。
- 香径:代表着优雅与宁静的生活环境。
- 莲娃:象征年轻、美丽的女子,代表生活中的美好情感。
- 钓叟:象征闲适的生活状态,表现出对简单生活的向往。
- 朱楼:象征富贵的居所,代表繁华的社会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木兰花慢》的作者是? A. 李白
B. 杜甫
C. 柳永
D. 白居易 -
“古繁华茂苑”中的“繁华”指什么?
A. 自然景色
B. 人生理想
C. 社会的富裕与美好
D. 个人情感 -
词中提到的“聚莲娃钓叟”描绘的是哪个场景?
A. 宴会
B. 河边的生活场景
C. 山林探幽
D. 城市街道
答案
- C. 柳永
- C. 社会的富裕与美好
- B. 河边的生活场景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水调歌头》(苏轼):同样描写自然与人生理想的结合。
- 《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辛弃疾):描绘繁华盛世与个人情感的对比。
诗词对比
- 柳永 vs. 苏轼:柳永的词多注重细腻的描写与情感,苏轼则更注重豪放与哲理。两者在风格上呈现出鲜明的对比,但都对美好生活有着深刻的思考。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词学通论》
- 《柳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