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 其三十六》

时间: 2025-01-20 00:33:24

天外归心一羽轻。

枕前幽恨断还生。

丛台寂历梁王苑,废堞依稀魏主营。

霜露白,水波明。

几人玄发变星星。

何堪往事从头想,缺月疏桐夜四更。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鹧鸪天 其三十六》
作者: 杨易霖〔近代〕

天外归心一羽轻。
枕前幽恨断还生。
丛台寂历梁王苑,
废堞依稀魏主营。
霜露白,水波明。
几人玄发变星星。
何堪往事从头想,
缺月疏桐夜四更。

白话文翻译:

在天外归来的心情如一片轻盈的羽毛。
枕边的幽恨断了又生。
丛台寂静,梁王的苑囿已是沧桑,
废弃的堞垒依稀透出魏国的旧营。
霜露如白,水波清明。
几个人的黑发已经变成了星星。
怎能承受往事从头回想,
缺月下疏桐,夜已四更。

注释:

  • 归心:思归之心,渴望回家的心情。
  • 幽恨:隐秘的怨恨或怅惘。
  • 丛台:指古代的亭台楼阁。
  • 寂历:寂静而悠远的样子。
  • 堞堞:废墟,残垣。
  • 霜露:指清晨的露水,象征清冷。
  • 玄发:黑发。
  • 星星:指老去的人的头发如星星般稀疏。

典故解析:

  • 梁王苑:指的是历史上梁王的园林,象征着昔日的辉煌与如今的荒凉。
  • 魏主营:指魏国的营地,表明历史的变迁与沧桑。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易霖,近代诗人,生平经历与风格特点较为复杂,常以抒情和写景相结合的方式来表达个人的情感与历史的沧桑。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社会动荡时期,诗人通过描写自然景象与历史遗迹,表达对往事的追忆与对现实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鹧鸪天 其三十六》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过往的深沉思索与对现状的感慨。开头的“天外归心一羽轻”,将思乡之情以轻盈的羽毛比拟,既表现了心灵的渴望,也暗含了心绪的轻盈与沉重。接着,诗人提到“枕前幽恨断还生”,不仅表达了对往事难以忘怀的苦涩,也隐含了情感的复杂与纠结。丛台的寂静与废堞的模糊,暗示了历史的变迁与岁月的无情,诗人用简练的笔触勾勒出昔日辉煌的遗迹,突显了对逝去美好的惋惜。

“霜露白,水波明”描绘了清晨的自然景象,给人以宁静的美感,但这一切又与往事的回忆形成鲜明对比,让人感到一种深切的孤寂。最后“缺月疏桐夜四更”,在月缺的意象中,诗人感到夜深人静时的无奈与孤独,令人感慨万千。

总体而言,这首诗呈现了历史变迁、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观的交融,深刻而富有诗意,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思与对过去的追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天外归心一羽轻:即使是在万里之外,归家的心情也如羽毛般轻盈。
  2. 枕前幽恨断还生:床前的往事与怨恨,虽似已断却又重新滋生。
  3. 丛台寂历梁王苑:古老的园林如今冷清,暗示历史的沧桑。
  4. 废堞依稀魏主营:废墟上依稀可见曾经的魏国营地,象征着衰落。
  5. 霜露白,水波明:描绘了清晨的自然景象,清白而明亮。
  6. 几人玄发变星星:几个人的黑发已然稀疏,暗示时间的流逝。
  7. 何堪往事从头想:无法承受再次回想往事的痛苦。
  8. 缺月疏桐夜四更:在缺月与疏桐的背景下,夜已深沉,表达孤独。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归心比作“羽”,表现轻盈的情感。
  • 对仗:如“霜露白,水波明”,形成和谐的音韵。
  • 拟人:将往事赋予生命,导致情感的波动。

主题思想:

全诗围绕对往事的追忆与对现实的感慨,展现了作者内心的孤独与对历史的沉思。通过对自然的描写与历史的追忆,反映出对人生无常的深刻理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归心:象征对故乡的思念与归属感。
  • 幽恨:代表内心的苦楚与惆怅。
  • 丛台:象征昔日的繁华与人情的冷淡。
  • 霜露:表示清晨的冷清与孤寂。
  • 缺月:象征人生的缺失与失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天外归心一羽轻”中的“归心”指的是什么?
    A. 思乡之情
    B. 归来的心情
    C. 离开的心情
    D. 轻松的心情

  2. “丛台寂历梁王苑”中的“丛台”指的是什么?
    A. 山丘
    B. 亭台楼阁
    C. 花园
    D. 荒野

  3. 全诗的主题思想主要是什么?
    A. 对历史的赞美
    B. 对人生的感慨与思索
    C. 对自然的描写
    D. 对爱情的追忆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李白的《静夜思》

诗词对比:

  • 杜甫《月夜忆舍弟》:同样表达思念之情,但更侧重于家庭的温暖与关怀。
  • 李白《静夜思》:通过月光引发对故乡的思念,情感更为直接。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宋词三百首》
  • 《古诗文观止》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