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绛唇 其二》

时间: 2025-01-09 12:41:20

不道人閒,消得浓华如许色。

有情无力。

殢着人相识。

阅尽兴亡,冷泪花前滴。

真倾国。

沈香亭北。

此恨何时释。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点绛唇 其二》
不道人閒,消得浓华如许色。
有情无力。殢着人相识。
阅尽兴亡,冷泪花前滴。
真倾国。沈香亭北。
此恨何时释。

白话文翻译:

这世间不知有多少人闲适,怎能消磨得这浓艳的颜色如同现在这般?
虽有情感却无力承受,惹得我与人相识。
经历了兴亡变迁,冷泪在花前滴落。
我真是倾国倾城。在沈香亭的北边。
这份恨意,何时才能释怀呢?

注释:

  • 人閒:指那些闲适无事的人。
  • 浓华:指美丽的花朵,尤其是春天盛开的花。
  • 有情无力:有情感但无力去承受或改变。
  • :使……沉醉、迷恋。
  • 兴亡:指国家或个人的兴起与衰亡。
  • 沈香亭:一种亭子名,可能指香气浓郁的地方。

典故解析:

“沈香亭”可能是指一种以香气著称的亭子,象征着美丽与忧伤的结合;“阅尽兴亡”则暗示了历史的沧桑变迁,强调了作者对历史和人生命运的感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船山,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诗人。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常表达对历史的思考和个人情感的抒发。

创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动荡的明末时期,国家的兴亡使得作者对人生、爱情与历史充满了感慨,反映了他对个人命运的无奈与对历史兴亡的深刻思考。

诗歌鉴赏:

《点绛唇 其二》以细腻的笔触揭示了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波动。开篇以“人闲”引出,似乎在感叹世人的无所事事,却又自问为何自己在浓华盛景中感到无法自持。接着,通过“有情无力”的表述,传达出一种情感的无奈,似乎在说面对美好的爱情与景色,内心的挣扎和痛苦是无可避免的。诗的后半部分,提及“阅尽兴亡”,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展现了诗人对于时光流逝和生命脆弱的感慨。在“真倾国”的自述中,诗人表达了对自身美丽的认同与对情感深沉的痛苦。整首词字句之间透出一种无法释怀的情感,令人倍感凄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不道人閒:开头以设问的方式,引出世人的轻松与闲适。
  2. 消得浓华如许色:感叹美好的事物如花般消逝。
  3. 有情无力:虽然有情感,但却无力承受。
  4. 殢着人相识:被情感所困,难以自拔。
  5. 阅尽兴亡:经历过历史的变迁,感慨万千。
  6. 冷泪花前滴:泪水在花前落下,象征着悲伤与无奈。
  7. 真倾国:自我肯定,承认自己的美丽和情感的真挚。
  8. 沈香亭北:特定地点,暗示着美丽与伤感的交织。
  9. 此恨何时释:对未来的无奈与期待,留给读者深思。

修辞手法:

  • 比喻:浓华比喻美好事物。
  • 拟人:泪水似乎有自己的情感,表现出诗人的痛苦。
  • 对仗:整首词在句式上有对仗的美感,如“有情无力”和“阅尽兴亡”。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爱情的渴望与无奈,反映了历史的兴亡对个人情感的影响。诗人通过对美好事物的消逝与冷泪的描写,展现出一种深沉的悲伤与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浓华:象征着青春、美丽与繁华。
  • 冷泪:象征着悲伤与失落。
  • 沈香亭:象征着美好的回忆与情感的寄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点绛唇 其二》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王夫之
    • C. 杜甫
  2. 诗中“阅尽兴亡”指的是什么?

    • A. 爱情的兴衰
    • B. 国家或个人的历史变迁
    • C. 个人的情感变化
  3. “此恨何时释”表现了什么情感?

    • A. 希望
    • B. 无奈与期待
    • C. 快乐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纳兰性德《木兰花》

诗词对比:

王夫之的《点绛唇 其二》与李清照的《如梦令》同样表达了对过往美好事物的怀念与对失去的感伤,二者在情感表达上有相似之处,但王夫之更偏向于历史的沉重感,而李清照则更侧重于个人的情感细腻。

参考资料:

  • 《王夫之诗文集》
  • 《明清词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