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谑柳》

时间: 2024-12-31 02:47:20

何恨苦长颦,纤姿妩媚春。

惯愁行路客,羞比舞筵人。

乱叶斜斜雨,狂花衮衮尘。

残蝉来噪日,应落汉潭滨。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何恨苦长颦,纤姿妩媚春。
惯愁行路客,羞比舞筵人。
乱叶斜斜雨,狂花衮衮尘。
残蝉来噪日,应落汉潭滨。

白话文翻译:

为何要怨恨那苦涩的长叹?那纤细的身姿在春天显得格外妩媚。
习惯了忧愁的行路人,怎能与舞会上轻盈的人相比呢?
纷乱的树叶在细雨中斜斜飘落,狂放的花朵却沾满了尘土。
残留的蝉声在烈日下嘶鸣,应该是要落到汉水潭边了。

注释:

  • 何恨:何以为恨,表示感慨、叹息。
  • 长颦:长时间的皱眉,表示忧愁或忧虑。
  • 纤姿:形容女子身姿纤细优美。
  • 妩媚春:在春天显得娇美动人。
  • 惯愁:习惯于愁苦。
  • 行路客:行走在路上的旅客,象征生活的艰辛。
  • 舞筵人:在舞会上翩翩起舞的人,象征轻松愉快的生活。
  • 乱叶斜斜雨:形容树叶在雨中飘落的状态。
  • 狂花衮衮尘:形容花朵在尘土中肆意生长的情景。
  • 残蝉:已经衰弱的蝉。
  • 噪日:在阳光下鸣叫。
  • 汉潭滨:指汉水旁的潭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高启(1487年-1535年),字季鹰,号阮亭,明代诗人,著名的文学家。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善于描绘自然景物和抒发个人情感,尤其擅长咏物诗。

创作背景:

《谑柳》是高启在春天时所作,表达了对春天的感慨,以及对生活中愁苦与欢乐的思考。诗中通过柳树、花朵和蝉声等意象,反映了春天的生机与人们的心情。

诗歌鉴赏:

《谑柳》以生动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描绘了春天的美好与人们内心的忧愁。开篇“何恨苦长颦”,直接引入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慨,似乎在思考为何要对生活中那些苦涩的瞬间感到怨恨。接下来的“纤姿妩媚春”,则转向对春天的赞美,表现了春日的生机和女子的美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中间两句“惯愁行路客,羞比舞筵人”,揭示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行路客习惯了愁苦,而舞筵上的人却享受着欢乐,这种对比不仅反映了个体的孤独,也折射出社会的多样性和人们不同的生活状态。

后两句“乱叶斜斜雨,狂花衮衮尘”,通过自然景象描绘,传达了诗人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细雨中的树叶,沾满尘土的花朵,象征着生活的无常与变化。而最后一句“残蝉来噪日,应落汉潭滨”则让人感受到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脆弱,蝉声的嘶鸣似乎在诉说着对过往的追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何恨苦长颦:问为何要对长久的愁苦感到怨恨。
  2. 纤姿妩媚春:描写春天里的女子,身姿纤细,妩媚动人。
  3. 惯愁行路客:习惯了忧愁的旅人,象征生活中的艰辛。
  4. 羞比舞筵人:与在舞会上跳舞的人相比,感到羞愧和自卑。
  5. 乱叶斜斜雨:描绘雨中斜斜飘落的树叶,显示自然的灵动。
  6. 狂花衮衮尘:形容花朵在风尘中肆意生长的景象。
  7. 残蝉来噪日:残留的蝉声在阳光下鸣叫,象征生命的脆弱。
  8. 应落汉潭滨:蝉声应是要落到汉水潭边,暗含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行路客与舞筵人对比,形成鲜明的对照。
  • 拟人:蝉声似乎在表达情感,赋予自然以生命。
  • 对仗:诗中有多处对仗工整的句子,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春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揭示了人们在生活中常常面临的忧愁与欢愉的对立,反映了对时间流逝与生命脆弱的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柔美与生命力,春天的象征。
  • :象征洗净与重生,同时也带来忧愁。
  • :象征生命的短暂与声音的无奈。
  • :象征生命的美丽与繁华,亦有衰败之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何恨苦长颦”的意思是: A. 为何要长时间皱眉
    B. 为什么要欢笑
    C. 为何要长时间沉默

  2. 诗中的“残蝉”在象征什么? A. 生命的脆弱
    B. 春天的美好
    C. 幸福的生活

  3. 诗中“惯愁行路客”的意思是: A. 习惯于快乐的人
    B. 习惯于忧愁的人
    C. 习惯于旅行的人

答案:

  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1. 杜甫《春望》
  2. 李白《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 高启《谑柳》李白《月下独酌》:前者侧重于春天的愁苦与美好,后者则表达了孤独与对自由的渴望。两者均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情感世界,但表达方式和情感基调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1. 《明代诗词选》
  2.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3. 《高启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