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樊著作》
时间: 2025-01-04 13:13:13意思解释
赠樊著作
原文展示:
阳城为谏议,以正事其君。
其手如屈轶,举必指佞臣。
卒使不仁者,不得秉国钧。
元稹为御史,以直立其身。
其心如肺石,动必达穷民。
东川八十家,冤愤一言伸。
刘辟肆乱心,杀人正纷纷。
其嫂曰庾氏,弃绝不为亲。
从史萌逆节,隐心潜负恩。
其佐曰孔戡,舍去不为宾。
凡此士与女,其道天下闻。
常恐国史上,但记凤与麟。
贤者不为名,名彰教乃敦。
每惜若人辈,身死名亦沦。
君为著作郎,职废志空存。
虽有良史才,直笔无所申。
何不自著书,实录彼善人。
编为一家言,以备史阙文。
白话文翻译:
阳城是为了劝谏而来,正要处理君主的事务。他的手如同屈曲的青龙,举手必指向那些谄媚的臣子。最终使得不仁的人,无法掌握国家的权力。元稹担任御史,为了坚守自己的品行。他的心如同坚硬的石头,行动必定能传达穷苦百姓的声音。东川的八十户,冤屈愤怒的情绪终于得以表达。刘辟心中肆意乱政,杀人如同纷飞的雨点。他的嫂子称为庾氏,已经抛弃不理亲情。史萌背叛节义,内心隐秘地背负恩情。他的佐佐孔戡,离去后也不再是他宾客。以上这些士人与女性,他们的道德行为为天下所知。常常担心国史上,仅仅记录那些凤与麟的故事。贤者不追求名声,名声彰显教育才是最重要的。每每感慨那些人,虽然身死名声也会随之消逝。你作为著作郎,职务荒废志向空存。虽然有良好的史才,却无法直笔书写。何不自己著书,真实记录那些善良的人。将其编纂为一家之言,以备史书的缺失之处。
注释:
- 阳城:指阳城的谏议者,象征敢于直言的臣子。
- 佞臣:指谄媚的臣子,通常用来指那些迎合君主而损害国家利益的人。
- 元稹:唐代著名诗人和官员,以直言敢谏著称。
- 御史:古代官职,负责监察百官的行为。
- 冤愤:指因遭受不公而产生的愤怒。
- 凤与麟:象征贤良之士,常用以比喻难得的人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白居易(772-846),唐代著名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以平易近人的语言和深刻的社会关怀著称,作品涵盖诗、词、赋等多种体裁。
创作背景:本诗创作于白居易任职于长安时期,时值政治腐败、社会动荡,诗人对当时的政治环境深感忧虑,表达了对贤者的钦佩与对不良官员的批判,同时也反映出对历史记录的重视。
诗歌鉴赏:
《赠樊著作》通过描绘忠臣贤士的品德与不仁不义之人的对比,体现了白居易对社会正义的追求与对历史责任的思考。诗中不仅指出了谏议者的重要性,还强调了历史的真实性与公正性。白居易以元稹为例,赞颂他刚正不阿的品格,反映出他对正义的期待与对美好品德的歌颂。同时,诗中对那些见利忘义、背叛节义之人的惩戒与指责,显示了诗人对社会风气的强烈关切。最后,诗人呼吁应当记录那些真正的贤者,避免历史只记载那些不切实际的美名,体现出一种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全诗用词简练而有力,情感真挚,既有对历史的反思,也有对未来的期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第一、二句:开篇即指出谏议者的重要性,强调其直言不讳。
- 第三、四句:通过描述元稹的品行,表现出理想官员应有的心态。
- 第五至第八句:描绘社会的不公与乱象,揭示了政治腐败的现状。
- 第九至第十一句:阐述历史记载的偏颇,感叹贤者难以被铭记。
- 第十二至第十五句:表达了对历史记录的责任感,呼唤真实的历史。
修辞手法:
- 对仗:如“阳城为谏议,以正事其君”与“元稹为御史,以直立其身”,平衡对称。
- 比喻:将心比作“肺石”,强调思想的坚定与冷静。
- 象征:凤与麟象征贤良之士,反映出对理想的追求。
主题思想:全诗以政治为背景,探讨了忠臣与奸臣的对比,强调历史真实与公正的重要性,寄托了对良好风气的期望。
意象分析:
重要意象:
- 阳城:象征着直言不讳的忠臣。
- 佞臣:指代谄媚之人,代表当时社会的腐败。
- 凤与麟:象征贤者,传达出对人才能量的渴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白居易在诗中提到的忠臣是谁? A. 刘辟
B. 元稹
C. 孔戡
答案:B -
诗中提到“凤与麟”象征什么? A. 不公正
B. 忠诚之士
C. 历史的真实
答案:B -
诗人对历史的期望是什么? A. 记录所有人
B. 真实记录贤者
C. 只记录名人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杜甫:同样关注国事与民生,反映唐朝动乱时期的忧虑。
- 《登高》王之涣:表达了对壮丽山河的热爱与对时局的沉思。
诗词对比:
- 比较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与《赠樊著作》,前者强调自然与人情,而后者则更加关注政治与历史。两者都表现出诗人对社会的关注,但侧重点不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白居易诗文集》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