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与闲禅师林下避暑》

时间: 2025-01-19 21:58:12

洛景城西尘土红,伴僧闲坐竹泉东。

绿萝潭上不见日,

白石滩边长有风。

热恼渐知随念尽,清凉常愿与人同。

每因毒暑悲亲故,多在炎方瘴海中。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夏日与闲禅师林下避暑
白居易 〔唐代〕

洛景城西尘土红,
伴僧闲坐竹泉东。
绿萝潭上不见日,
白石滩边长有风。
热恼渐知随念尽,
清凉常愿与人同。
每因毒暑悲亲故,
多在炎方瘴海中。


白话文翻译

在洛阳城西,尘土飞扬,
我与禅师闲坐在竹泉旁。
绿萝潭上阳光照不到,
白石滩边时常有清风。
渐渐地,热气烦恼随念而去,
我总愿与人分享这清凉。
每当酷暑来临,总令人悲伤亲友,
大多在炎热的瘴气之地。


注释

字词注释

  • 洛景:指洛阳的景色。
  • 尘土红:形容城外尘土飞扬,映红了天空。
  • 伴僧:和僧人一起。
  • 竹泉:竹林中的泉水。
  • 绿萝潭:绿萝生长的潭水,形容清凉的环境。
  • 毒暑:指酷热的夏天。
  • 瘴海:比喻炎热潮湿的地方,常见于南方。

典故解析

  • 本诗没有特别的典故,但通过描写自然景象和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表现了诗人对清凉、宁静生活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他的诗风平易近人,题材广泛,深受后世喜爱。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夏季,诗人因酷暑而选择在竹林中避暑,与禅师闲坐,借此描绘自然之美与内心的宁静。


诗歌鉴赏

《夏日与闲禅师林下避暑》是一首充满宁静与自然美的诗。诗中的描绘展现了一个清凉的避暑场景,反映了诗人对逝去的亲友的思念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诗的开头通过“洛景城西尘土红”描绘出炎热夏日的城市景象,接着转到竹林泉水旁,营造出一个清凉的避暑环境。诗人在与禅师的闲坐中,感受到一种心灵的平静,热恼随念而尽,表现出诗人对清凉的渴望和对友人分享的愿望。

诗的末尾提到“毒暑悲亲故”,则让人感受到在炎热季节里,生离死别的悲伤,这种愁绪在清凉的环境中得以缓解。整首诗情景交融,生动形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人情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洛景城西尘土红:描绘了洛阳城外的炎热与尘土飞扬的景象。
  • 伴僧闲坐竹泉东:与禅师在竹林泉水旁闲坐,表现出一种放松与悠闲的状态。
  • 绿萝潭上不见日:潭水清凉,阳光照不到,给人以清凉的感觉。
  • 白石滩边长有风:白石滩边时常有凉风吹来,增添了避暑环境的舒适感。
  • 热恼渐知随念尽:随着心中烦恼的减少,热气也渐渐消散。
  • 清凉常愿与人同:渴望将这份清凉与他人共享,表现出诗人乐于分享的心态。
  • 每因毒暑悲亲故:酷暑时节总让人想到离世的亲友,带来悲伤的情绪。
  • 多在炎方瘴海中:许多人在炎热潮湿的地方受到困扰,增加了诗中对酷暑的反思。

修辞手法
本诗运用了比喻与拟人等修辞手法,营造出清凉宜人的意境。通过对比炎热与清凉,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描绘避暑场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清凉的向往和与人分享的愿望,同时也流露出对亲友的思念之情,体现了人对生活的深刻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尘土:象征炎热和烦恼。
  • 竹泉:清凉、宁静的象征。
  • 绿萝潭:隐喻清新与美好。
  • 白石滩:象征清凉与自然的和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洛景城西尘土红”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a. 清凉的湖水
    b. 炎热的城市
    c. 宁静的山林

  2. 诗人和谁一起在竹泉旁闲坐?
    a. 朋友
    b. 禅师
    c. 家人

  3. “热恼渐知随念尽”中“热恼”指的是什么?
    a. 清凉的感觉
    b. 炎热的烦恼
    c. 思念的情感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夏日山中》 - 王维
  • 《静夜思》 - 李白

诗词对比
白居易的《夏日与闲禅师林下避暑》与王维的《夏日山中》都描绘了夏季自然景象,但王维更强调山中清幽的环境与心灵的宁静,而白居易则结合了对亲友的思念,展现出更多的人情味。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白居易诗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