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人寻裴斐》

时间: 2024-12-29 18:46:11

柱史回清宪,谪居临汉川。

迟君千里驾,方外赏云泉。

路断因春水,山深隔暝烟。

湘江见游女,寄摘一枝莲。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柱史回清宪,谪居临汉川。
迟君千里驾,方外赏云泉。
路断因春水,山深隔暝烟。
湘江见游女,寄摘一枝莲。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与朋友的离别情景。柱史归来,清宪在前,因谪居而不得不在汉川小住。朋友迟迟启程,远行千里,似乎在云雾缭绕的泉水中游玩。春水泛滥,路途被阻,山深处夜烟弥漫。湘江边上看见游女,特意寄去一枝莲花。

注释:

  • 柱史:指的是古代的官职,通常为文官,可能指代某位官员。
  • 清宪:指清明的宪法或法度,这里可能用于象征朝廷的清明。
  • 谪居:被贬谪,指因犯错被迫远离朝廷或故乡。
  • 临汉川:汉川,地名,可能指作者或朋友的居住地。
  • 迟君:指朋友,行程缓慢。
  • 方外:指远离世俗,隐居于山水之间。
  • 云泉:云雾缭绕的泉水,象征自然的美。
  • 路断因春水:春水上涨,阻断了道路。
  • 山深隔暝烟:深山中的夜雾,象征道路的遥远和困难。
  • 湘江:一条著名的江河,象征着离别的情感。
  • 游女:指在江边游玩的女子,寓意美丽与柔情。
  • 摘一枝莲:寄托思念之情,莲花象征清纯与美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储光羲,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风格清新脱俗,常表现自然景色和人情世态。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诗人与友人分别之际,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和对自然的向往。唐代政治动荡,诗人常因政治原因而被贬,诗中暗含对时局的感慨。

诗歌鉴赏:

《送人寻裴斐》是一首描写离别与思念的诗,诗中通过描绘自然景色与人情,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与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开头的“柱史回清宪”便引入了政治背景,表明诗人对清明政治的向往与追求,也隐含了对时局的无奈与失落。接着,诗人描绘了朋友的行程,千里之外的旅途象征着离别的遥远与不易。

“路断因春水,山深隔暝烟”两句,展现了自然的壮丽与离别的艰辛,春水的上涨使道路断绝,山深夜烟更是加重了分离的孤独感。最后“湘江见游女,寄摘一枝莲”,用游女与莲花的意象,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与思念,莲花的清丽也映射了诗人心中对美好情感的追求。

整首诗虽以送别为主题,但其中蕴含的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友人的思念,使其在离别的悲伤中透出一丝温馨与希望,展现了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柱史回清宪:借助官职的归来,引发对清明政治的向往。
  2. 谪居临汉川:表明因政治原因而不得不居住在此地。
  3. 迟君千里驾:朋友的行程遥远,意指朋友的旅途漫长。
  4. 方外赏云泉:描绘朋友在山水之间游玩的悠然自得。
  5. 路断因春水:春季的水涨使得道路受阻,暗示离别的艰难。
  6. 山深隔暝烟:深山中夜雾弥漫,象征着遥远和孤独。
  7. 湘江见游女:描绘江边美丽的女子,寄托思念之情。
  8. 寄摘一枝莲:用莲花象征纯洁之情,寄托祝福。

修辞手法

  • 比喻:春水与山烟的描写,隐喻离别的艰难。
  • 对仗:如“路断因春水,山深隔暝烟”,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结合自然景色(云泉、春水、游女、莲花)与离别情感,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忧伤。

主题思想:诗歌通过描绘离别场景与自然意象,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与对美好自然的向往,体现了唐代文人清高的情怀和对人生的哲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柱史:象征权力与威望,隐喻政治的变迁。
  • 云泉:象征自然的美好与恬静。
  • 春水:象征时间的流逝与变化。
  • 游女:象征青春与柔情。
  • 莲花:象征纯洁、高尚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柱史”指代什么?
    A. 官职
    B. 地名
    C. 人名
    D. 事件

  2. 诗中“迟君”指的是谁?
    A. 朋友
    B. 诗人
    C. 官员
    D. 游女

  3. “湘江见游女”中游女的意象象征什么?
    A. 离别
    B. 美丽与柔情
    C. 怀念
    D. 自然

答案:1. A;2. A;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比较储光羲的《送人寻裴斐》和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两首诗都表达了离别之情,但储光羲更多地融入了自然景色与友谊的描绘,而王维则更侧重于对远行者的祝福与期盼,反映了不同的情感基调和风格。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