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华阴罗丞别》

时间: 2025-01-17 09:41:47

华山薄游者,玄发当青春。

道德同仙吏,尊卑即丈人。

县城俯京路,获见官舍里。

淹留琼树枝,谑浪春泉水。

昔余在天目,总角奉游从。

寒暑递来往,今复莲花峰。

别情无远近,道别方愁予。

孰想古人言,乃知悲风雨。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献华阴罗丞别》
作者:储光羲

华山薄游者,玄发当青春。
道德同仙吏,尊卑即丈人。
县城俯京路,获见官舍里。
淹留琼树枝,谑浪春泉水。
昔余在天目,总角奉游从。
寒暑递来往,今复莲花峰。
别情无远近,道别方愁予。
孰想古人言,乃知悲风雨。

白话文翻译

在华山游玩的我,年轻时黑发如云。
道德品行如同神仙的官吏,尊卑之间如同长辈。
从县城俯瞰京城的道路,见到了官舍的风光。
在琼树的枝头留连,戏谑着春天泉水的流淌。
我曾在天目山时,青葱岁月跟随游玩。
寒暑交替之间,今再次来到莲花峰。
别情无论远近,离别时的愁绪依旧。
没想到古人的话,果然能体会到悲风雨的情境。

注释

  • 华山:五岳之一,位于陕西省,风景秀丽。
  • 薄游:轻松游玩,表示游览并不深入。
  • 玄发:黑色的头发,常用来形容青春。
  • 道德同仙吏:指品德高尚的人如同神仙的官员。
  • 淹留:停留的意思。
  • 琼树:美丽的树木,常用来形容春天的景象。
  • 寒暑递来往:指季节的更替。
  • 道别:告别,离别之意。
  • 古人言:古代人的话,指古代的智慧。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储光羲,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多反映自然景观和人情世故,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作者与友人罗丞别离之际,表达了对友人的不舍与对往昔美好时光的回忆。

诗歌鉴赏

《献华阴罗丞别》是一首充满人情味的送别诗,诗中描绘了华山的自然美景,同时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罗丞的深厚情谊。诗的开头,作者以“华山薄游者”自称,既表明了游玩的身份,也带有一丝淡淡的惆怅。接着通过对友情的回顾,展现了与罗丞共同度过的美好时光,情感真挚,意境优美。

中间部分描绘了华山的自然风光,结合了个人的情感,形成了一种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诗中“道德同仙吏”的表述,表现了对美德的钦佩,与友人相处的愉快,使得别离的情感愈加深沉。

随着诗句的推进,作者回忆起昔日的游历,时间的流逝让人感慨,离别的愁绪油然而生。这种情感在“孰想古人言,乃知悲风雨”中达到高潮,古人的智慧让人更深刻地体会到离别的无奈与伤感。整首诗在抒情中渗透着哲理,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情感与对人生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华山薄游者:表明身份,强调游山的轻松。
  • 玄发当青春:突出青春的美好。
  • 道德同仙吏:赞美友人道德高尚。
  • 县城俯京路:描绘视野,连接地方。
  • 获见官舍里:展示对官府的观察。
  • 淹留琼树枝:表达人与自然的亲密。
  • 谑浪春泉水:生动描绘春水的活泼。
  • 昔余在天目:追忆往昔。
  • 寒暑递来往:表现时间的流逝。
  • 今复莲花峰:再次回到美好之地。
  • 别情无远近:离别的心情无论空间的远近。
  • 道别方愁予:离别时的愁苦。
  • 孰想古人言:对古人智慧的感慨。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道德与仙吏相提并论,强调其崇高。
  • 拟人:春泉被赋予了“谑浪”的性格,生动形象。
  • 对仗:如“寒暑递来往”,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离别”这一主题,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不舍以及对过往时光的怀念,展现了人际之间的深厚情感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华山:象征美丽的自然和青春的活力。
  • 春泉:代表生机勃勃的生命力。
  • 莲花峰:象征理想与追求的高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华山”象征什么?

    • A. 青春
    • B. 离别
    • C. 自然美
    • D. 友情
  2. “孰想古人言”中提到的“古人”指的是谁?

    • A. 诗人
    • B. 朋友
    • C. 智者
    • D. 官吏
  3. 诗中“寒暑递来往”表达了什么?

    • A. 时间的流逝
    • B. 友情的坚固
    • C. 自然的变化
    • D. 美丽的景色

答案:1-C, 2-C, 3-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王勃
  • 《送别》 - 王维

诗词对比

《献华阴罗丞别》与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表达了对朋友的离别之情,但前者更注重自然景观与个人情感的结合,而后者则更富有哲理性,强调了人生的无常与理想的追求。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全唐诗》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