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辛丑清明游戒珠寺,望黄琢山率》
时间: 2025-01-01 17:49:5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菩萨蛮·辛丑清明游戒珠寺,望黄琢山率
尚爱此山看不足。
芳草和烟铺嫩绿。
风静鸟声圆。
春阴寒食天。
云岚青欲滴。
落日衔翠壁。
飞絮拂归鞍。
春衣雨后寒。
白话文翻译:
这座山我虽然喜欢,却总觉得看不够。
芳草和薄烟铺展出嫩绿的景色。
风平浪静,鸟鸣声清圆悦耳。
春天的阴云笼罩着寒食节的日子。
云雾如同要滴下来一样青翠。
落日映照着青翠的山壁。
飞舞的柳絮轻轻拂过归鞍。
春衣在雨后显得有些寒冷。
注释:
- 尚爱:依然喜欢,表示对山的喜爱。
- 芳草和烟:芳香的草与细腻的烟雾,形象地描绘出春天的景象。
- 风静鸟声圆:风平浪静,鸟鸣清脆,描绘出宁静的春天氛围。
- 寒食天:寒食节,指每年春季的一个传统节日。
- 云岚青欲滴:云雾青翠欲滴,形容春天的山色如画。
- 落日衔翠壁:落日映衬着青翠的山壁,富有视觉冲击力。
- 飞絮:柳絮,春天时柳树吐出的细软絮状物。
- 春衣雨后寒:春天的衣物在雨后感到寒冷,表现春天的变化无常。
典故解析:
寒食节:源于中国古代的一个祭祀节日,通常在清明前一天,纪念春秋时期的介子推。人们在这一天不生火做饭,而是吃冷食,反映了对先人的怀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周作人(1885-1967),字佩弦,号柳亚子,近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翻译家和学者。他是鲁迅的弟弟,主张个性解放与文学创新,作品多涉及自然与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辛丑年(1921年),正值清明时节,作者在戒珠寺游玩,望着黄琢山,借景抒发内心的感慨,对自然之美的赞美以及对人生短暂的隐忧。
诗歌鉴赏:
周作人的《菩萨蛮·辛丑清明游戒珠寺,望黄琢山率》展现了他对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感悟。诗的开头便直接表达了对这座山的喜爱,然而“看不足”则透露出一种对美的无尽追求和对生命瞬息万变的感慨。整首诗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春天的热爱。
“芳草和烟铺嫩绿”一句,诗人通过生动的描绘,让读者感受到春天的气息。接下来的“风静鸟声圆”,则进一步营造出一种和谐的自然环境,表现出春日的恬静。诗中提到的“春阴寒食天”,让人联想到寒食节的传统文化,增添了诗的历史厚重感。
随着诗句的展开,诗人通过描绘“云岚青欲滴”与“落日衔翠壁”,展现了自然景色的变化与美丽,像是一幅流动的画卷。最后的“春衣雨后寒”则将诗的情感推向高潮,表现出春天的变幻莫测,使人感受到生命的脆弱与无常。
整体来看,周作人通过对自然的细致描绘,传达了他对生活的感悟与思考,同时也让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忧伤和哲理的深刻。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尚爱此山看不足:表达了对山的热爱与向往,虽看过多次但仍感不够。
- 芳草和烟铺嫩绿:描绘春天的草色与薄烟,营造出生机盎然的景象。
- 风静鸟声圆:表现自然的和谐与宁静,鸟鸣声悦耳动听。
- 春阴寒食天:指春天的阴云与寒食节的时节,渗透出一种节日的氛围。
- 云岚青欲滴:形容云雾的青翠,展现出春天的绚丽。
- 落日衔翠壁:落日与青翠的山壁形成鲜明对比,富有视觉美感。
- 飞絮拂归鞍:描绘柳絮飞舞的场景,营造出春天的轻盈。
- 春衣雨后寒:表达春天的寒冷与多变,暗示人生的无常。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象与人类情感相结合,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 拟人:如“风静鸟声圆”,使自然景象更具生命力。
- 对仗:如“落日衔翠壁,飞絮拂归鞍”,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以对自然的赞美为主线,表现了诗人对生命与自然的深刻思考,传递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对美好事物的珍惜。
意象分析:
- 山:象征着恒久与自然的美。
- 芳草:代表生命的活力与希望。
- 鸟声:象征自然的和谐与宁静。
- 云岚:象征着变化与不确定性。
- 落日: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
- 飞絮:象征着轻盈与春天的美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节日是哪个?
- A. 清明
- B. 寒食
- C. 端午
- D. 中秋
-
“芳草和烟铺嫩绿”描绘了什么季节的景象?
- A. 夏季
- B. 秋季
- C. 冬季
- D. 春季
-
“春衣雨后寒”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温暖
- B. 愉悦
- C. 寒冷与无常
- D. 幸福
答案:
- B
- D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清明》 - 杜甫
- 《春望》 - 杜甫
- 《春夜喜雨》 - 杜甫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春望》与周作人的《菩萨蛮》都描绘了春天的景象,但杜甫的诗更多表达了对国家动荡与个人命运的忧虑,而周作人的诗则更侧重于对自然美的欣赏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体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周作人文集》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唐诗三百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