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菩萨蛮
作者: 钱湘
绿云如幄围淡宇。
晚来酿作纤纤雨。
窗内有人听。
芭蕉窗外声。
蕉心犹自卷。
怪煞愁难展。
残梦已无凭。
空阶滴又醒。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描绘了一个被绿云笼罩的宁静夜晚,临近黄昏时,细雨如丝轻轻洒落。窗内有人在倾听窗外的雨声,窗外的芭蕉轻柔地摇曳,发出细腻的声音。蕉心依旧卷曲,心中愁绪难以舒展,残存的梦境已无依无靠,在空荡的台阶上,雨滴声又将我唤醒。
注释:
字词注释:
- 绿云:形容云层的颜色,给人一种清新、宁静的感觉。
- 淡宇:微弱的天空,表示一种轻柔的氛围。
- 纤纤雨:细小而柔和的雨,形容雨势轻柔。
- 蕉心:指芭蕉的心叶,象征着内心的隐秘情感。
- 怪煞:感叹,表示惊讶或无奈,愁绪难以舒展。
典故解析:
- 诗中没有明显的典故,但“芭蕉”在古代诗词中常常被用作寄托情感的意象,象征着思念和无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钱湘(约1640-约1710),字子明,号枕山,清代著名词人,擅长填词,作品多表现细腻的情感,尤其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入微。
创作背景: 此词可能是在一个雨夜中创作,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与内心的孤独,在清代社会背景下,文人往往借景抒情,表达个人情感。
诗歌鉴赏:
《菩萨蛮》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一个宁静的夜晚,诗人的情感在自然景色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开头两句“绿云如幄围淡宇”即以形象的比喻勾勒出一幅朦胧的雨夜图,给人以幽静的感觉。接下来的“晚来酿作纤纤雨”则进一步渲染了气氛,细雨如丝,悄然无声,似乎在倾诉着某种情感。
“窗内有人听,芭蕉窗外声”,此句引入了人声,形成了内外的对比,增强了作品的层次感。窗内的人在聆听着窗外的雨声,整首诗的情感在这一刻达到高潮,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思绪在自然的声音中得到了共鸣。
接下来的“蕉心犹自卷”,则以蕉的卷曲象征了诗人心中的愁苦,令人感受到一种无奈的情感。而最后两句“空阶滴又醒”又将情感拉回现实,雨滴声唤醒了诗人,残梦不再存在,留下的只是对往昔的追忆和无尽的愁绪。
整首词通过对细节的刻画,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感知与对内心情感的深刻反思,体现了清代文人特有的细腻与愁绪。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绿云如幄围淡宇:绿色的云彩像帐幔一样围绕着淡淡的天空,营造出无边的宁静。
- 晚来酿作纤纤雨:黄昏时分,云彩酝酿出细细的雨滴,形成了一种柔和的雨景。
- 窗内有人听:窗子里面有一个人静静地倾听着外面的雨声,增添了人情味。
- 芭蕉窗外声:窗外的芭蕉树在雨中发出的细微声响,似乎在诉说着什么。
- 蕉心犹自卷:芭蕉的心叶仍然卷曲,象征着心中未解的愁苦。
- 怪煞愁难展:感叹愁苦难以舒展,表达了内心的无奈。
- 残梦已无凭:残存的梦境已然无依无靠,暗示着梦的破灭。
- 空阶滴又醒:空荡的台阶上,雨滴声又将我唤醒,反映了现实的无情。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云比作帐幔、细雨比作酿造,增强了诗的意境。
- 拟人:芭蕉发声,赋予自然以人的情感,增强了情感的共鸣。
- 对仗:如“窗内有人听,芭蕉窗外声”,增强了诗的韵律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敏感与对内心孤独的深思,传达了清代文人对生活的感悟与情感的寄托。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绿云:象征宁静,寄托情感。
- 纤纤雨:传达柔和与细腻,暗示心情的细腻。
- 芭蕉:常作为思念和愁苦的象征,表现内心的情感。
- 空阶:象征孤独与现实的冷淡,反映内心的失落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绿云如幄”中的“绿云”指的是什么?
- A. 绿色的树叶
- B. 绿色的云彩
- C. 绿色的草地
-
诗中“蕉心犹自卷”象征着什么?
- A. 心情愉快
- B. 内心的愁苦
- C. 生活的美好
-
诗的最后一句“空阶滴又醒”表达了什么?
- A.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B. 对过去的追忆与醒悟
- C. 对自然的赞美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纳兰性德的《虞美人》
诗词对比: 与李清照的《如梦令》相比,同样表达了对过去的追忆与愁苦,但李清照的词更为细腻,侧重于个人情感的抒发,而钱湘的《菩萨蛮》则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加强了情感的渲染,形成了不同的艺术效果。
参考资料:
- 《清代词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
- 《词论与词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