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第东归道中作》
时间: 2025-01-04 10:53:4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下第东归道中作
杜荀鹤 〔唐代〕
一回落第一宁亲,
多是途中过却春。
心火不销双鬓雪,
眼泉难濯满衣尘。
苦吟风月唯添病,
遍识公卿未免贫。
马壮金多有官者,
荣归却笑读书人。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从科举考试落第后,心情沉重的回归之路。诗人感叹自己虽然经历过一次次的考试,但最终仍未能如愿。一路上只见春光,却心中感到无奈。尽管心中仍有激情,但白发已染双鬓,眼泪也难以洗去身上的尘土。诗人苦苦吟咏,反而使自己更加憔悴,虽与达官显贵相识,却依旧贫困潦倒。那些拥有权势与财富的人,却在荣归之际嘲笑读书人。
注释:
- 第一宁亲:指的是科举考试中的第一名,落第意味着与理想的距离。
- 途中过却春:形容在旅途中春天的美好景象,但与自己落第的情绪形成对比。
- 心火不销双鬓雪:心中的激情虽然未减,但岁月已在发鬓上留下白霜。
- 眼泉难濯满衣尘:眼泪无法洗净身上的尘埃,表达悲凉的心境。
- 苦吟风月唯添病:吟诗作对只会增加心中的病痛。
- 遍识公卿未免贫:即便认识许多权贵,仍然未能改变贫困的状况。
- 马壮金多有官者:指那些拥有权力和财富的官员。
- 荣归却笑读书人:他们的成功让他们在回家时嘲笑书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杜荀鹤,唐代诗人,生于公元845年,卒于公元909年,字子美,号兰亭。他的诗以清新自然、情感真挚著称,尤其擅长描写生活的苦乐。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杜荀鹤落第之后,他在东归的路上写下此诗,表达了对自己处境的无奈与对社会的不满。诗中反映了唐代科举制度下士人生活的苦涩与社会的不公。
诗歌鉴赏:
《下第东归道中作》是一首充满人情味和哲思的诗,诗人以落第为背景,抒发了对个人命运的感慨和对社会现实的无奈。全诗情感真挚,语言简练,展示了诗人无尽的苦闷与失落。开篇即以落第引入,点明主题,接着描写途中的春光,形成了美好与痛苦的鲜明对比,暗示着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心火不销双鬓雪”一句,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内心的激情与外在的衰老,展现了岁月的无情与人心的苦痛。而“眼泉难濯满衣尘”则进一步深化了诗人的悲剧感,眼泪无法洗去身上的尘埃,象征着他心灵的创伤与社会的沉重。他虽然勤奋苦吟,却只换来了更深的病痛与贫困,讽刺了当时社会对文人的漠视与不公。
最后两句则以讽刺的手法揭示了社会的冷酷无情,权贵者的傲慢与对读书人的嘲笑,传达出一种对功名利禄的质疑与批判。整首诗不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对社会现状的深刻反思,展现了杜荀鹤作为士人的无奈与坚持。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一回落第一宁亲:落第的痛苦与失落。
- 多是途中过却春:即使一路看到春光,却无心欣赏。
- 心火不销双鬓雪:内心激情依旧,但外表已显衰老。
- 眼泉难濯满衣尘:眼泪无法洗净身上的尘土,象征心灵的创伤。
- 苦吟风月唯添病:吟诗作对只会加重自己内心的痛苦。
- 遍识公卿未免贫:即使认识权贵,也无法改变贫困的命运。
- 马壮金多有官者:描绘有权有势之人的富裕。
- 荣归却笑读书人:权贵对书生的嘲笑,讽刺社会的不公。
修辞手法:
- 对比:美好的春天与诗人落第的痛苦形成鲜明对比。
- 夸张:通过“心火不销”,强调内心的激情。
- 讽刺:最后两句对权贵者的嘲讽,揭示社会的不公。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无奈与反思,通过个人的落第经历,展现了士人对名利的追求与对社会的不平等的反思,传达出一种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象征希望与美好,但在诗中却与诗人的失落形成对比。
- 双鬓雪:象征衰老与时间的流逝,暗示诗人内心的焦虑。
- 衣尘:象征社会的污浊与个人的困境,暗示诗人无法摆脱的悲惨命运。
- 公卿:象征社会的权威与地位,反衬出读书人的无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第一”指的是什么?
- A. 诗歌的第一句
- B. 科举考试的第一名
- C. 春天的第一朵花
-
诗人对“马壮金多有官者”的态度是?
- A. 羡慕
- B. 讽刺
- C. 崇拜
-
“心火不销双鬓雪”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年轻
- B. 失落
- C. 愤怒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使至塞上》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 杜荀鹤的《下第东归道中作》与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都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悟,但前者更侧重于个人的失落,后者则关注于生命的循环与自然的变化。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杜荀鹤评传》
-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