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鹅湖道中二首 赵蕃 〔宋代〕 人间那有万株松,莫道名山都未逢。 自拄枯藜行不倦,更听斋后几声钟。
白话文翻译:
在人间哪里能找到成千上万的松树呢?不要说那些著名的山岳我都没有遇到过。 我自己拄着枯藜杖行走也不感到疲倦,还能听到斋堂后传来的几声钟声。
注释:
- 人间那有万株松:比喻世间罕见之物或景象。
- 莫道名山都未逢:不要说我从未见过那些著名的山岳。
- 自拄枯藜行不倦:枯藜,指枯萎的藜杖,诗人自喻。行不倦,表示行走不感到疲倦。
- 更听斋后几声钟:斋,指僧人的住所或斋堂。钟声,常用来象征宁静或修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蕃(1143-1229),字昌父,号章泉,宋代诗人。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多写山水田园,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此诗可能是在他游历名山时所作,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修行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赵蕃在游历鹅湖时所作,表达了他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修行生活的向往。诗中通过对比人间的稀有景象和名山的壮丽,以及自己行走不倦和对钟声的聆听,展现了一种超脱世俗、向往自然和宁静生活的情感。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修行生活的向往。首句“人间那有万株松”用夸张的手法,强调了自然景观的罕见和珍贵。次句“莫道名山都未逢”则表达了对名山的向往和探索的决心。后两句通过“自拄枯藜行不倦”和“更听斋后几声钟”,展现了诗人不倦的行走和对宁静生活的渴望。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体现了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深刻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首句通过夸张的手法,强调了自然景观的罕见和珍贵,引发读者对自然美景的向往。
- 次句表达了对名山的向往和探索的决心,暗示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 第三句通过“自拄枯藜行不倦”,展现了诗人不倦的行走和对自然的热爱。
- 末句“更听斋后几声钟”,通过钟声的意象,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渴望和对修行的向往。
修辞手法:
- 夸张:首句“人间那有万株松”使用了夸张的手法,强调了自然景观的罕见和珍贵。
- 对比:通过对比人间的稀有景象和名山的壮丽,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修行生活的向往,体现了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深刻感悟和对宁静生活的渴望。
意象分析:
- 万株松:象征着自然景观的罕见和珍贵。
- 枯藜:象征着诗人的自喻,展现了他不倦的行走和对自然的热爱。
- 钟声:象征着宁静和修行,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渴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人间那有万株松”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 比喻 B. 夸张 C. 拟人 D. 对仗
- 诗中“更听斋后几声钟”中的“斋”指的是什么? A. 僧人的住所 B. 斋堂 C. 书房 D. 厨房
- 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A. 对自然美景的欣赏 B. 对修行生活的向往 C. 对自然和生活的深刻感悟 D. 对宁静生活的渴望
答案:
- B. 夸张
- B. 斋堂
- D. 对宁静生活的渴望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 杜甫的《望岳》:表达了对名山的向往和探索的决心。
诗词对比:
- 王维的《山居秋暝》与赵蕃的《鹅湖道中二首》都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但王维的诗更加注重描绘自然景色的细腻和宁静。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赵蕃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他的诗歌风格和创作背景。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提供了丰富的古代诗歌鉴赏资料,有助于深入理解诗歌的意象和主题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