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 其二 乙亥二月积雨初晴,胶柏街楼居作》

时间: 2025-01-09 20:05:37

旧梦和灯阁浅塘,山城二月始闻香。

舟依曲岸初牵缆,风送流花不过墙。

春未老,景成伤,暗持心愿语玄苍。

昏沉排日难消遣,何似年时坐夕阳。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旧梦和灯阁浅塘,山城二月始闻香。舟依曲岸初牵缆,风送流花不过墙。春未老,景成伤,暗持心愿语玄苍。昏沉排日难消遣,何似年时坐夕阳。

白话文翻译:

在梦中与灯阁和浅塘的景象交织,山城的二月才开始飘散花香。小舟依靠在曲折的岸边,刚刚系好缆绳,微风送来流动的花瓣,却无法飘过墙去。春天尚未老去,景色却让人感到伤感,心中暗暗藏着愿望,却难以诉说。昏沉的天气让人无心消磨时光,何不如往年坐在夕阳下,悠然自得?

注释:

  • 旧梦:指过去的美好回忆或梦境。
  • 灯阁:灯光照耀的阁楼,象征着温暖与宁静。
  • 山城:指位于山中的城市,暗示环境的独特。
  • 风送流花:微风吹来飘落的花瓣,描绘春天的气息。
  • 玄苍:可能指代深奥的天空或宇宙,暗含哲理与思考。
  • 昏沉:指天气阴沉,不明朗的状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詹安泰(生卒年不详),近代诗人,活跃于清末民初。他的诗风清新脱俗,善于描写自然景物及抒发个人情感,常以山水为题材,展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乙亥年二月的积雨初晴之时,诗人身处胶柏街楼,面对春天的来临,感受到自然变换带来的情感波动,表现出对于生活的思索与感慨。

诗歌鉴赏:

《鹧鸪天 其二》展现了作者对春天的细腻感受以及对生命的思考。诗的开头通过“旧梦”和“灯阁”的对比,营造出一种温馨而又略显忧伤的氛围。接着,诗人描绘了山城二月的初春景象,香气四溢的环境让人心旷神怡,但随之而来的却是对流逝时光的感慨。尤其是“小舟依靠在曲岸”,让人联想到生活中的安宁与依赖。春天的气息虽已扑面而来,但诗人却感到“春未老,景成伤”,这其中蕴含着对美好事物短暂性的无奈与惋惜。

诗人以“昏沉排日难消遣”感叹天气的阴沉,似乎与内心的烦闷相呼应,表达了对生活的思考和对美好时光的渴望。最后一句“何似年时坐夕阳”则是对比过去与现在,留下了对美好岁月的追忆与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旧梦和灯阁浅塘:旧时的梦境和灯光照耀的阁楼、浅塘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温暖而怀旧的氛围。
  2. 山城二月始闻香:在春天的二月,山城开始飘散花香,暗示春天的来临。
  3. 舟依曲岸初牵缆:小舟依偎在曲折的岸边,刚刚系好缆绳,体现出一种安静的生活状态。
  4. 风送流花不过墙:微风送来的花瓣却无法飘过墙去,表达出一种无奈与局限。
  5. 春未老,景成伤:春天尚未老去,但景色却让人感到伤感,反映出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思索。
  6. 暗持心愿语玄苍:心中藏着愿望,却难以言表,体现出内心的压抑与渴望。
  7. 昏沉排日难消遣:阴沉的天气让人难以打发时间,反映出诗人的无聊与忧愁。
  8. 何似年时坐夕阳:不如往年坐在夕阳下的悠闲,渗透出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春未老”暗示时间的流逝。
  • 拟人:风送流花,赋予风以情感。
  • 对仗:诗中多处对仗工整,增强了音乐感。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象,表达了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对现实的无奈,同时反映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复杂情感,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及生活的哲学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旧梦:象征过去的美好回忆。
  • 灯阁:代表温暖与宁静的居所。
  • 春天:象征生命与希望。
  • 夕阳:象征美好与宁静的时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山城”指的是哪个季节的气息?

    • A. 春天
    • B. 夏天
    • C. 秋天
    • D. 冬天
  2. “舟依曲岸初牵缆”中的“舟”象征着什么?

    • A. 安静的生活
    • B. 旅行的愿望
    • C. 失落的心情
    • D. 忘却的时光
  3. 诗人对过去的时光持什么态度?

    • A. 怀念与赞美
    • B. 忘却与冷漠
    • C. 愤怒与不满
    • D. 疲惫与厌倦

答案:

  1. A. 春天
  2. A. 安静的生活
  3. A. 怀念与赞美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 by 张若虚
  • 《静夜思》 by 李白

诗词对比:

  • 《春江花月夜》与《鹧鸪天 其二》均以春天为背景,前者更侧重于描绘自然景色与人情风貌,而后者则更强调内心情感的波动与思考。
  • 在意象运用上,两者都使用了自然元素,但《鹧鸪天 其二》更注重个人情感的细腻表现。

参考资料:

  • 《中华诗词大辞典》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