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 其二》

时间: 2025-01-03 17:22:06

朝朝上山去,不记山中路。

偶逢樵采人,言从石梁渡。

信策入孤云,鸟归西日暮。

下山不见人,长歌抚松树。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山中 其二
朝朝上山去,不记山中路。
偶逢樵采人,言从石梁渡。
信策入孤云,鸟归西日暮。
下山不见人,长歌抚松树。

白话文翻译

每天早晨我都上山,却不记得山中的路。偶然遇到一个砍柴的人,他说要从石梁渡过。顺着他的指引,我进入了孤独的云中,鸟儿在西边的日落时归巢。下山时却看不见人影,我只能长歌抚摸松树。

注释

字词注释

  • 朝朝:每天早晨。
  • 樵采人:砍柴或采集的人。
  • 石梁:石头搭成的桥。
  • 信策:按照指引或信任的指引。
  • 孤云:孤独的云,象征一种隐逸的状态。
  • 抚松树:抚摸松树,表现一种亲近自然的情感。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直接引用古典典故,但通过描绘山中隐逸的生活,体现了古代文人追求自然、远离尘世喧嚣的理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孙继皋,明代诗人,生于明初,因其作品多描绘山水自然,展现出高洁的品格和对自然的热爱。他的诗风清新、朴素,常常表现出一种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山中,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亲近与对隐逸生活的思考。在当时,社会动荡与人心浮躁导致很多文人纷纷选择远离世俗,投身于大自然的怀抱中。

诗歌鉴赏

《山中 其二》是孙继皋对山中生活的一种描绘,充满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诗的开头“朝朝上山去”,表明了作者每日都在追求与自然的亲密接触,然而“却不记山中路”则暗示了对山中路径的陌生,反映了作者在追寻自然的过程中,内心却有着一种迷失感。

接下来的“偶逢樵采人”,让人感受到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场景。樵夫的出现,不仅引导了作者的行程,也让人感受到一种温暖的人情。诗中提到的“石梁渡”,则是一种具体的自然景观,象征着人与自然之间的连接。

之后,诗句“信策入孤云,鸟归西日暮”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深刻体验。孤云与归鸟的意象,象征着孤独与归属,呈现出一种宁静而又富有哲理的境界。最后“下山不见人,长歌抚松树”,则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自然的依恋表现得淋漓尽致,长歌的意象让人感受到一种洒脱和自在。

整首诗通过简单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情感,展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隐逸生活的追求,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朝朝上山去,不记山中路。”:表达作者每天都上山,但对山中的路径却没有清晰的记忆,暗示对自然的迷恋与探索。
  2. “偶逢樵采人,言从石梁渡。”:偶然遇到砍柴的人,给出了一条通往更深山林的路径,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简单交流。
  3. “信策入孤云,鸟归西日暮。”:信任指引走入孤独的云中,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鸟儿在夕阳下归巢,象征着宁静与归属。
  4. “下山不见人,长歌抚松树。”:下山时已无人影,诗人长歌对松树抚摸,表现出一种对自然的亲近和内心的孤独。

修辞手法

  • 拟人:如“鸟归西日暮”,赋予鸟类以人的情感,表现归属感。
  • 对仗:如“朝朝”与“下山”,形成对照,强调日常生活的重复与内心的孤寂。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隐逸生活的追求,反映了作者在山中生活的宁静与孤独,展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着自然的美与人心的向往。
  • 樵采人:代表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人。
  • 孤云:象征孤独与内心的宁静。
  • 松树:象征坚韧与长久的陪伴。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樵采人”指的是谁?

    • A. 砍柴人
    • B. 渔夫
    • C. 书生
  2. 诗中鸟儿归巢的时间是什么时候?

    • A. 早晨
    • B. 中午
    • C. 日暮
  3. 诗人下山时看到什么?

    • A. 人影
    • B. 松树
    • C. 没有人

答案

  1. A
  2. C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与王维《山居秋暝》相比较,孙继皋的《山中 其二》更加强调个人的孤独感与对自然的深刻体验,而王维则更倾向于描绘山水的和谐美感。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明清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山水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