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于中丞入回鹘 顾非熊 〔唐代〕 风沙万里行,边色看双旌。 去展中华礼,将安外国情。 朝衣惊异俗,牙帐见新正。 料得归来路,春深草未生。
白话文翻译:
在风沙漫天的万里行程中,边疆的景色映衬着双旌的威严。 前往展示中华的礼仪,以安抚外国的情感。 穿着朝服面对异域的风俗感到惊讶,在牙帐中迎接新年的到来。 预料归来的路上,春天已深但草木尚未萌生。
注释:
- 双旌:指使者所持的双重旌节,象征权威和尊严。
- 中华礼:指中国的礼仪文化。
- 朝衣:官员上朝时所穿的礼服。
- 牙帐:古代将帅或官员的帐篷,这里指使者的营帐。
- 新正:新年的开始。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顾非熊,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流传较广,风格多以边塞诗为主,反映了唐代边疆的生活和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顾非熊为送别一位前往回鹘(古代突厥族的一支)的使臣而作,表达了诗人对使臣使命的重视和对边疆风情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使臣远行的场景,展现了边疆的辽阔与风沙的艰辛,同时也体现了中华礼仪的庄严和对异域文化的尊重。诗中“风沙万里行”一句,既描绘了旅途的艰难,也象征了使臣使命的重大。而“去展中华礼,将安外国情”则直接表达了使臣的使命,即通过展示中华的礼仪来安抚外国的情感,体现了唐代的外交政策和文化自信。最后两句通过对春天景象的预想,暗示了使臣归来的时节,同时也寄寓了对使臣平安归来的祝愿。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风沙万里行”:描绘了使臣远行的艰苦环境,风沙象征着边疆的荒凉和旅途的艰辛。
- “边色看双旌”:双旌是使臣的标志,边色指边疆的景色,这里强调了使臣的威严和使命感。
- “去展中华礼”:直接表达了使臣的使命,即展示中华的礼仪。
- “将安外国情”:意味着通过展示礼仪来安抚外国的情感,体现了外交的目的。
- “朝衣惊异俗”:朝衣指官员的礼服,异俗指外国的风俗,这里表达了使臣对异域文化的惊讶和尊重。
- “牙帐见新正”:牙帐是使臣的营帐,新正指新年,这里描绘了使臣在异域迎接新年的场景。
- “料得归来路”:预想使臣归来的路途。
- “春深草未生”:通过对春天景象的预想,暗示了使臣归来的时节,同时也寄寓了对使臣平安归来的祝愿。
修辞手法:
- 比喻:“风沙万里行”中的“风沙”比喻边疆的荒凉和旅途的艰辛。
- 象征:“双旌”象征使臣的权威和尊严。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如“风沙万里行,边色看双旌”,增强了语言的韵律美。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表达对使臣使命的重视和对边疆风情的感慨,体现了唐代的外交政策和文化自信,同时也寄寓了对使臣平安归来的祝愿。
意象分析:
- 风沙:象征边疆的荒凉和旅途的艰辛。
- 双旌:象征使臣的权威和尊严。
- 中华礼:体现中华文化的庄严和礼仪的重要性。
- 朝衣:象征官员的身份和尊严。
- 牙帐:象征使臣的营帐和异域的生活环境。
- 新正:象征新年的开始和异域的文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双旌”象征什么? A. 使臣的权威和尊严 B. 边疆的景色 C. 旅途的艰辛 答案:A
-
诗中“去展中华礼”表达了什么? A. 使臣的使命 B. 对异域文化的尊重 C. 对边疆风情的感慨 答案:A
-
诗中“料得归来路,春深草未生”暗示了什么? A. 使臣归来的时节 B. 旅途的艰辛 C. 边疆的荒凉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昌龄的《出塞》:同样描绘了边塞的景象和将士的情感。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通过登高望远的视角,展现了边疆的辽阔和历史的沧桑。
诗词对比:
- 与王昌龄的《出塞》相比,顾非熊的这首诗更注重表达使臣的使命和外交的意义。
- 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相比,顾非熊的这首诗更侧重于描绘边疆的艰苦和使臣的威严。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唐诗》:收录了顾非熊的全部诗作,是研究唐代诗歌的重要资料。
- 《中国古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唐代诗歌的发展和特点,有助于理解顾非熊的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