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僧归洞庭 顾非熊 〔唐代〕 江山万万重,归去指何峰。 未入连云寺,先斋越浪钟。 岛香回栈柏,秋荫出庵松。 若救吴人病,须降震泽龙。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江山重重叠叠,归途指向哪座山峰?还未踏入连云寺,先在越浪钟前斋戒。岛上的香气回荡在栈道旁的柏树间,秋天的阴影从庵旁的松树中透出。若要救治吴地人民的疾病,必须降服震泽的龙。
注释:
字词注释:
- 江山:指自然景观,这里泛指广阔的地域。
- 归去:指僧人返回。
- 连云寺:寺名,具体位置不详,但应是僧人归途中的一个重要地点。
- 斋:指斋戒,僧人修行的一种方式。
- 越浪钟:钟名,可能与水有关,象征着僧人的修行。
- 岛香:指岛上的香气,可能来源于植物。
- 栈柏:栈道旁的柏树。
- 秋荫:秋天的阴影。
- 庵松:庵旁的松树。
- 吴人:指吴地的人民。
- 震泽龙:震泽(太湖的古称)中的龙,这里可能象征着自然灾害或疾病。
典故解析:
- 震泽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常被视为水神或象征自然灾害的神灵。这里提到震泽龙,可能暗指太湖地区的自然灾害或疾病,需要僧人通过修行和祈祷来降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顾非熊,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从其诗作中可感受到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佛教文化的理解。他的诗作多涉及佛教修行和自然景观,表达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佛教教义的尊崇。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顾非熊为一位归途中的僧人所作,通过描绘僧人归途中的景象和修行活动,表达了作者对僧人修行的敬仰和对自然与人文景观的赞美。同时,诗中也隐含了对吴地人民疾苦的关怀和对自然灾害的忧虑。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僧人归途为线索,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对僧人修行活动的描述,展现了作者对佛教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对中国传统自然观的体现。诗中“江山万万重”一句,既表达了归途的艰辛,也象征了修行的重重困难。而“未入连云寺,先斋越浪钟”则体现了僧人修行的虔诚和自律。后两句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传达了作者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对僧人修行环境的向往。最后两句则升华了主题,表达了作者对吴地人民疾苦的关怀和对自然灾害的忧虑,同时也体现了僧人修行的社会意义和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江山万万重,归去指何峰。——描绘了僧人归途的艰辛和不确定,同时也象征了修行的重重困难。
- 未入连云寺,先斋越浪钟。——体现了僧人修行的虔诚和自律,即使在归途中也不忘斋戒。
- 岛香回栈柏,秋荫出庵松。——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传达了作者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对僧人修行环境的向往。
- 若救吴人病,须降震泽龙。——升华了主题,表达了作者对吴地人民疾苦的关怀和对自然灾害的忧虑,同时也体现了僧人修行的社会意义和价值。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江山万万重”比喻修行的困难重重。
- 拟人:如“岛香回栈柏”中的“回”字赋予了岛香以人的动作,增强了诗句的生动性。
- 对仗:如“江山万万重,归去指何峰”中的“江山”与“归去”,“万万重”与“指何峰”形成了工整的对仗。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是表达对僧人修行的敬仰和对自然与人文景观的赞美,同时也体现了对吴地人民疾苦的关怀和对自然灾害的忧虑。通过僧人归途的描绘,展现了修行的艰辛和价值,以及自然与人文景观的美。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江山:象征广阔的地域和修行的困难。
- 连云寺:象征僧人修行的重要地点。
- 越浪钟:象征僧人修行的虔诚和自律。
- 岛香:象征自然的香气和宁静的环境。
- 栈柏:象征僧人修行的道路和坚韧。
- 秋荫:象征秋天的宁静和僧人修行的环境。
- 庵松:象征僧人修行的场所和坚韧。
- 震泽龙:象征自然灾害或疾病,需要僧人通过修行来降服。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连云寺”是指什么? A. 一个具体的寺庙 B. 一个象征性的地点 C. 一个虚构的地点 答案:A
-
诗中“震泽龙”象征什么? A. 自然灾害 B. 水神 C. 疾病 答案:C
-
诗中“岛香回栈柏”中的“回”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 比喻 B. 拟人 C. 对仗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送别》:同样涉及僧人归途,表达了对离别的感慨和对自然景观的赞美。
- 杜甫的《望岳》: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生的思考。
诗词对比:
- 顾非熊的《送僧归洞庭》与王维的《送别》:两者都涉及僧人归途,但顾非熊的诗更注重对修行活动的描述和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而王维的诗则更注重对离别的感慨和对自然景观的赞美。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中国古代诗歌选》
- 《唐诗三百首》
- 《顾非熊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