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俞按察之湖广 其二》

时间: 2025-01-01 12:09:18

揽辔江湖万里清,使君三楚旧知名。

阳春不是寻常调,明月堪偿十五城。

行省重臣推掌宪,中原多事盛谈兵。

遥怜佐吏耽秋色,不浅南楼庾亮情。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俞按察之湖广 其二 李攀龙 〔明代〕 揽辔江湖万里清,使君三楚旧知名。 阳春不是寻常调,明月堪偿十五城。 行省重臣推掌宪,中原多事盛谈兵。 遥怜佐吏耽秋色,不浅南楼庾亮情。

白话文翻译:

驾驭着马车,江湖万里都显得清澈,您这位使君在三楚地区早已声名远扬。 阳春之曲并非寻常的曲调,明月之美足以抵得上十五座城池。 作为行省的重臣,您被推崇为掌管法律的人,中原地区多事,人们热衷于谈论军事。 我远远地怜惜那些沉迷于秋色的佐吏,他们对南楼的庾亮之情不浅。

注释:

  • 揽辔:驾驭马车。
  • 江湖:泛指四方各地。
  • 三楚:古代地理区域名,指楚国的主要地区。
  • 阳春:指高雅的音乐或诗文。
  • 明月堪偿十五城:比喻明月之美无比珍贵。
  • 行省重臣:指在行省中担任重要职务的官员。
  • 掌宪:掌管法律。
  • 中原多事:指中原地区战乱频繁。
  • 盛谈兵:热衷于谈论军事。
  • 耽秋色:沉迷于秋天的景色。
  • 南楼庾亮情:指南楼上的庾亮,庾亮是东晋时期的政治家,此处指对庾亮的怀念或敬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攀龙,明代诗人,字于鳞,号沧溟,山东济南人。他的诗风清新自然,擅长写景抒情,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李攀龙送别俞按察前往湖广的作品。俞按察是一位在三楚地区有名望的官员,诗中表达了对他的敬仰和对他前程的祝愿。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俞按察的赞美,展现了他高尚的品格和卓越的才能。首联以“揽辔江湖万里清”形容俞按察的清廉和高洁,颔联用“阳春不是寻常调,明月堪偿十五城”比喻他的才华和品德之高。颈联和尾联则通过描述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俞按察的职责,表达了对他的敬仰和对他前程的祝愿。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充满了对俞按察的赞美和对他未来的美好期待。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揽辔江湖万里清:形容俞按察清廉高洁,如同驾驭着马车在清澈的江湖上行走。
  2. 使君三楚旧知名:指出俞按察在三楚地区早已有名望。
  3. 阳春不是寻常调:比喻俞按察的才华和品德非同寻常。
  4. 明月堪偿十五城:用明月之美比喻俞按察的品德之高。
  5. 行省重臣推掌宪:描述俞按察在行省中担任重要职务,掌管法律。
  6. 中原多事盛谈兵:反映当时中原地区战乱频繁,人们热衷于谈论军事。
  7. 遥怜佐吏耽秋色:表达对沉迷于秋色的佐吏的怜惜。
  8. 不浅南楼庾亮情:指出佐吏对南楼上的庾亮的怀念或敬仰之情。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阳春不是寻常调”和“明月堪偿十五城”都是比喻手法,用来形容俞按察的才华和品德。
  • 对仗:如“揽辔江湖万里清”与“使君三楚旧知名”形成对仗,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对俞按察的赞美和对他前程的祝愿。通过比喻和描述,展现了俞按察的高尚品格和卓越才能,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背景和人们对军事的关注。

意象分析:

  • 揽辔江湖:象征着清廉和高洁。
  • 阳春:象征着高雅和非凡。
  • 明月:象征着珍贵和美好。
  • 南楼庾亮情:象征着怀念和敬仰。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阳春不是寻常调”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 比喻 B. 拟人 C. 对仗 D. 排比

  2. “明月堪偿十五城”中的“明月”象征着什么? A. 珍贵 B. 平凡 C. 黑暗 D. 明亮

  3. 诗中提到的“南楼庾亮情”是指什么? A. 对庾亮的怀念 B. 对南楼的喜爱 C. 对秋色的沉迷 D. 对军事的谈论

答案:

  1. A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色,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
  • 王维的《山居秋暝》:通过描绘山居的秋景,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宁静的心境。

诗词对比:

  • 李攀龙的《送俞按察之湖广 其二》与杜甫的《春望》:两者都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美好品质的赞美。
  • 李攀龙的《送俞按察之湖广 其二》与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都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色,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宁静心境的追求。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李攀龙诗集》:收录了李攀龙的主要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他的诗歌风格和创作特点。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提供了丰富的古代诗歌鉴赏资料,有助于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和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