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溪》

时间: 2025-01-04 07:34:08

疑与武陵通,青溪碧嶂中。

水寒深见石,松晚静闻风。

遁迹驱鸡吏,冥心失马翁。

才应毕婚嫁,还此息微躬。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疑与武陵通,青溪碧嶂中。
水寒深见石,松晚静闻风。
遁迹驱鸡吏,冥心失马翁。
才应毕婚嫁,还此息微躬。

白话文翻译:

此诗描写的地方,似乎与武陵源相通,青色的溪水和碧绿的山峰相映成趣。溪水寒冷,能清晰地看到水下的石头;傍晚时分,松树在微风中静静摇曳。隐居于此,远离官吏的打扰,心中沉静如同失去马匹的老翁。此刻正是我应当成婚嫁人的时节,但我却希望能在这里安静地休息一会儿。

注释:

  • 武陵: 指的是《桃花源记》中描述的理想境地,象征着世外桃源。
  • 青溪碧嶂: 青色的溪水和碧绿的山峰,描绘了自然的美景。
  • 水寒深见石: 水流清澈,寒冷的水中可以看到底下的石头。
  • 松晚静闻风: 傍晚时分,松树在微风中发出的声音。
  • 遁迹: 隐居,逃避世俗的生活。
  • 鸡吏: 指代那些负责管理的官吏,隐喻世俗的烦扰。
  • 冥心失马翁: 比喻心中沉静的状态,如同失去马的老翁,象征失去的宁静与安逸。
  • 息微躬: 休息,放下身心的负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许浑(约791年-约835年),字宗宪,号简斋,唐代诗人,生于河南,后隐居于山林,作品以清新自然和情感细腻著称。

创作背景: 许浑在诗中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反映了唐代士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以及对自然生活的追求,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和人心浮躁的背景。

诗歌鉴赏:

《泛溪》是一首描绘自然与隐逸生活的诗,诗人通过对青溪、碧嶂的描绘,展现了一个理想化的世外桃源。开头两句“疑与武陵通,青溪碧嶂中”迅速引导读者进入一个幽静的环境,借用“武陵”这一典故,直接与《桃花源记》产生关联,表达了对纯洁生活的向往。接下来的“水寒深见石,松晚静闻风”则通过细腻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清新、宁静的氛围,使人感受到自然的魅力和宁静。

在后两句中,诗人将自我的生活状态与自然景色相结合,表露出一种对世俗生活的逃避愿望,表现出他对安静生活的渴望和对繁忙世俗的无奈。最后一句“才应毕婚嫁,还此息微躬”则反映出诗人内心的矛盾,虽然正值成婚的年纪,但他却选择在这里安静地休息,这种选择实际上是对社会常规的反叛和对个体自由的追求。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疑与武陵通”:暗示此地可能与理想的桃花源相连,营造出一种世外桃源的感觉。
    2. “青溪碧嶂中”:自然景色的描绘,展示出诗人对美好环境的向往。
    3. “水寒深见石”:水的清澈和寒冷,象征着自然的纯净。
    4. “松晚静闻风”:晚风中的松声,增添了宁静的氛围。
    5. “遁迹驱鸡吏”:表达远离官场,隐居生活的愿望。
    6. “冥心失马翁”:比喻内心的宁静,如同失去马匹的老翁,无忧无虑。
    7. “才应毕婚嫁”:表明正值成婚的年龄,突出内心的矛盾。
    8. “还此息微躬”:渴望在自然中找到安宁。
  • 修辞手法:

    • 比喻: “失马翁”比喻内心的宁静,形象生动。
    • 对仗: 前两句与后两句形成鲜明对比,展示隐逸与世俗的对立。
    • 意象: 水、松、风等意象共同构建出一个宁静的自然图景。
  •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描绘自然景色与隐逸生活,反映了诗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倦与对自由生活的向往,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意象分析:

  • : 象征纯净与宁静,表现出自然的美好。
  • : 代表坚韧与宁静,增添了诗中的清幽氛围。
  • : 传递出一种淡然的情感,象征内心的平和。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武陵”指的是哪个著名的文学典故? A. 《桃花源记》
    B. 《红楼梦》
    C. 《离骚》
    答案: A

  2. 诗中“水寒深见石”主要表达了什么? A. 水的温暖
    B. 水的清澈透明
    C. 水的波动
    答案: B

  3. 诗人对婚嫁的态度是: A. 期待
    B. 无所谓
    C. 不愿意
    答案: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 许浑《泛溪》王维《山居秋暝》:两首诗均描绘了自然的宁静与隐逸生活的向往,但许浑更强调对世俗生活的逃避,而王维则通过自然景色表达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辞典》
  • 《唐诗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