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萧处士归缑岭别业》
时间: 2025-01-04 11:38:5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萧处士归缑岭别业
作者: 许浑 〔唐代〕
醉斜乌帽发如丝,曾看仙人一局棋。
宾馆有鱼为客久,乡书无雁到家迟。
缑山住近吹笙庙,湘水行逢鼓瑟祠。
今夜月明何处宿,九疑云尽碧参差。
白话文翻译:
在醉酒的状态下,斜戴着黑帽,头发如丝般柔软,曾经看见仙人在下棋。宾馆里有鱼,客人久留,家乡的书信却像大雁一样迟迟未到。缑山附近住着人,常常在笙乐庙中吹奏,湘水之行偶遇鼓瑟的祭祠。今夜月光明亮,不知要在何处过夜,九疑山的云彩尽散,碧绿的山峰参差不齐。
注释:
- 醉斜乌帽:醉酒后斜戴的黑色帽子,形象生动。
- 仙人一局棋:指的是与神仙下棋的场景,表现出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
- 宾馆有鱼为客久:宾馆有鱼可供食用,意指在此逗留的时间较长。
- 乡书无雁到家迟:家乡的信件像雁一样未能及时到达,表现思乡之情。
- 缑山:缑岭,山名,附近有吹笙的庙宇。
- 湘水:指湘江,流经湘水之地。
- 今夜月明何处宿:今夜月光明亮,不知何处可栖身。
- 九疑云尽碧参差:指九疑山的云彩已经散去,山峰显得参差不齐,描绘了自然景观的美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许浑,唐代诗人,字子安,号千里。生于盛唐时期,晚年则颇具道家色彩。他的诗以清新、自然见长,常流露出对自然与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许浑送别友人萧处士之际,表达了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以及对自然景色的感慨。
诗歌鉴赏:
许浑的《送萧处士归缑岭别业》是一首充满画面感与情感深邃的诗。诗中以“醉斜乌帽发如丝”开篇,展现了诗人洒脱的形象,接着引入了仙人下棋的意象,既点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又透露出一种恬淡的生活态度。接下来的几句通过“宾馆有鱼为客久”与“乡书无雁到家迟”的对比,营造出一种时空错位的感觉,表达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友人离去的惆怅。
全诗在自然与人生的对比中,展现了诗人对友人萧处士的祝福与不舍。最后两句“今夜月明何处宿,九疑云尽碧参差”,则在美丽的自然景色中,带出了孤独与思索,仿佛在问,明亮的月光下,自己又该何去何从。这种对自然的细腻描写与深刻思考,让整首诗充满了哲理与情感的交融。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醉斜乌帽发如丝:描绘了诗人醉酒后的潇洒形象,乌帽斜戴,头发如丝,生动形象。
- 曾看仙人一局棋:通过仙人下棋的意象,表现出一种超然的境界。
- 宾馆有鱼为客久:体现了诗人在客居生活中的无奈,暗含对家乡的思念。
- 乡书无雁到家迟:信件如雁未能及时送到,渲染出思乡情绪。
- 缑山住近吹笙庙:提及具体的地理位置,增强了画面感。
- 湘水行逢鼓瑟祠:自然景色的交融,表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
- 今夜月明何处宿:抒发了诗人孤独的思考,找不到栖身之处。
- 九疑云尽碧参差:描绘了美丽的自然景观,暗含人生的起伏不定。
修辞手法:
- 比喻:用“乡书无雁”比喻书信的迟到,生动形象。
- 对仗:整首诗结构相对工整,尤其在意象的对比上。
- 拟人:通过“月明何处宿”赋予了月亮人性化的思考。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友人离别的惆怅与对人生的思考,同时描绘了自然的美丽与人的孤独,反映出诗人对生活的感悟。诗中自然与人生的交融,体现了许浑对友谊的珍视与对生活的哲理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乌帽:象征自由与洒脱。
- 仙人:代表超脱的境界,向往的生活理想。
- 鱼:象征着富饶与生命的延续。
- 月亮:象征孤独与思考,引发对人生的反思。
- 云与山:象征自然的变幻与人生的起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醉斜乌帽”指的是什么状态? A. 醉酒后的状态
B. 睡觉的状态
C. 工作的状态
D. 休息的状态 -
诗中提到的“乡书无雁到家迟”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高兴
B. 思乡
C. 忧愁
D. 疲倦 -
诗的最后两句“今夜月明何处宿,九疑云尽碧参差”主要表达了什么? A. 对月亮的赞美
B. 对友人的思念
C. 对生活的迷茫
D. 对自然的热爱
答案:
- A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月夜忆舍弟》杜甫
- 《送友人》李白
诗词对比:
许浑的《送萧处士归缑岭别业》与李白的《月夜忆舍弟》都表现了对友人、对家乡的思念,但许浑更注重自然景色的描绘,而李白则更倾向于情感的直接表达。这种风格的差异,体现了两位诗人不同的艺术追求和情感表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