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示儿孙》
时间: 2025-01-01 13:45:1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寄示儿孙
作者: 翁承赞 〔唐代〕
力学烧丹二十年,
辛勤方得遇真仙。
便随羽客归三岛,
旋听霓裳适九天。
得路自能酬造化,
立身何必恋林泉。
予家药鼎分明在,
好把仙方次第传。
白话文翻译:
我努力研究炼丹已有二十年,
辛苦之后终于遇到了真仙。
于是便跟随那位羽客回到三岛,
旋即听到霓裳的乐曲飘然飞入九天。
只要得到了这条路,自然能回报造化,
立身立足何必依恋林泉的隐居生活。
我家的药鼎清晰可见,
希望把这仙方一步步地传下去。
注释:
- 力学:努力学习、研究。
- 烧丹:炼制丹药,这里指炼丹术。
- 羽客:道士或仙人,这里指能够飞升的修士。
- 三岛:传说中的神仙居住地,常指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岛。
- 霓裳:指一种华丽的衣裳,象征美妙的乐曲。
- 造化:指自然的创造和变化,这里引申为命运的安排。
- 林泉:指山林和泉水,象征隐居的生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翁承赞,字子升,号白石,唐代人,生平不详,主要以道教和炼丹著称。其诗歌多表现对道教思想的推崇以及对修炼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该诗写于唐代,正值道教文化盛行的时期。诗人通过对炼丹和追求长生的描绘,表达了对修真理想的追求,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不朽与仙道的向往。
诗歌鉴赏:
《寄示儿孙》是一首充满道教思想的诗作,诗人通过对自己二十年炼丹经历的回顾,展现了对真仙境界的渴望和对后代的殷切期望。开篇的“力学烧丹二十年”便揭示了诗人对学术的执着和对理想的追求,二十年的辛勤付出,最终得到了“真仙”,体现了坚持与努力的重要性。
接下来的“便随羽客归三岛”,不仅描绘了诗人与仙人相遇后的欢喜,也暗示着他已然接近了理想中的境界。诗中“霓裳适九天”的意象极为美妙,传达出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令人向往。
“得路自能酬造化,立身何必恋林泉”,诗人从个人追求上升到对自我价值的思考,强调了追求真理的重要性,表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他认为拥有真知与能力,比隐居于山林更为重要,反映了他对现实与理想的思考。
最后两句“予家药鼎分明在,好把仙方次第传”,表达了诗人希望将自己的炼丹经验和仙道智慧传承给后代的愿望,展现了他对后世的殷切期望与责任感。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现了道教的修炼文化,还传达了对生命、理想与传承的思考,具有深刻的思想和艺术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力学烧丹二十年:说明诗人努力学习炼丹的过程,时间的长久体现了其坚持不懈的精神。
- 辛勤方得遇真仙:经过努力,终于遇到了理想中的仙人,表达了成功的喜悦。
- 便随羽客归三岛:跟随仙人返回仙境,象征着与世俗的脱离。
- 旋听霓裳适九天:听到美妙的乐曲,描绘了仙境的美好。
- 得路自能酬造化:强调了通过努力获取的成功能回报自然,暗示人生态度。
- 立身何必恋林泉:质疑隐居生活的价值,鼓励追求真理与成长。
- 予家药鼎分明在:表明自己家中有炼丹的工具,象征着传承的基础。
- 好把仙方次第传:希望将自己的经验传承下去,体现出对后代的责任。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羽客”比喻仙人,形象生动。
- 对仗:如“得路自能酬造化,立身何必恋林泉”,工整对称,增强了韵律感。
- 意象:使用“霓裳”、“三岛”等意象,富有神秘感和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思想是追求理想与真理,强调努力奋斗的重要性,同时也体现出对后代的期望和责任感。它不仅反映了个人的修行之路,也传达了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羽客:象征着仙人和理想的追求。
- 三岛:代表着道教所向往的仙境与理想生活。
- 霓裳:象征着美好、和谐与超凡的境界。
- 药鼎:象征着炼丹术和修炼的基础,承载着传承的意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力学烧丹”指的是什么?
- A. 努力学习
- B. 隐居生活
- C. 追求财富
- D. 旅行冒险
-
“便随羽客归三岛”中的“羽客”指的是谁?
- A. 人类
- B. 神仙
- C. 诗人
- D. 动物
-
诗人希望把什么传给后代?
- A. 财富
- B. 仙方
- C. 诗歌
- D. 名声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王之涣的《登高》同样表达了对理想与自然的追求。
- 《静夜思》:李白的《静夜思》则通过对家乡的思念,引发对人生理想的思考。
诗词对比:
- 翁承赞《寄示儿孙》与李白《将进酒》:两首诗都体现了对人生的感悟与追求,翁承赞更侧重于个人的修行与传承,而李白则强调豪情与人生的及时行乐。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辞典》
- 《道教文化与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