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与耶回两教徒论人生
巨赞 〔清代〕
至理原非二,横分疵与醇。
物心谁造作,善恶漫陶钧。
天国知何处,人间故有春。
辞家为表法,上帝亦孤身。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至理的真理本没有二元的对立,分开的是缺陷与纯粹。世间的万物和心灵究竟是谁创造的,善与恶又是如何随意混沌的?天国究竟在何方,而人间正因为有春天而美好。为了表明信仰,离开家乡的他,上帝也是孤独一人。
注释:
- 至理:至高的道理或真理。
- 非二:不是二元对立的。
- 横分:随意划分。
- 疵与醇:指缺陷与纯粹的区别。
- 物心:指事物与心灵。
- 善恶:是非对错。
- 漫陶钧:随意地混合、陶冶。
- 天国:理想的境界或世界。
- 辞家:离开家乡。
- 表法:表明信仰或教义。
- 上帝:指信仰中的最高存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巨赞,清代诗人,以诗词见长,作品多探讨人生哲理,关注社会与信仰问题。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清代,正值社会变革与信仰分化的时期,诗人借助与耶回教徒的对话,探讨人生的真理与信仰的孤独感。
诗歌鉴赏:
这首《与耶回两教徒论人生》通过与信仰不同的教徒的对话,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真理的深刻思考。诗的开头即指出过于简单的二元划分是不真实的,善与恶、缺陷与纯粹并不是截然分开的。
在这种哲学反思中,诗人对“物心”的探讨引发人们对存在的思考,究竟是人造物还是物造人,善恶之分又是被社会习俗所左右还是有其固有的道德标准。此外,诗中提到的“天国知何处,人间故有春”,运用春天的意象,传达出即使在对理想境界的追寻中,人间的生活依然有其美好的一面。
最后,诗人提到“辞家为表法,上帝亦孤身”,不仅反映出个人信仰的孤独,还引发了对信仰追求的质疑,强调了信仰的内心挣扎与孤独感。这种情感的深邃和对哲理的探讨,使得整首诗具有了丰富的思想内涵与艺术表现。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至理原非二:强调真理的复杂性,不应简单分为两种。
- 横分疵与醇:随意划分缺陷与纯粹的界限是不合理的。
- 物心谁造作:质疑世界和心灵的来源。
- 善恶漫陶钧:善与恶的界限模糊,随意被塑造。
- 天国知何处:天国的存在何在,充满疑问。
- 人间故有春:即使不完美,生活中依然有春天的美好。
- 辞家为表法:离开家乡是为了表达信仰。
- 上帝亦孤身:即便是至高存在,也面临孤独。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天国”与“人间春”进行对比,展示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 对仗:如“善恶漫陶钧”与“疵与醇”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揭示了人生的复杂与信仰的孤独,表达了对真理的深刻思考,反映了人们在追寻信仰与理想中的挣扎与怀疑。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天国:象征理想与信仰的追求。
- 春:象征希望与生活的美好。
- 孤身:象征信仰追求中的孤独与挣扎。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至理原非二”指的是什么?
- A. 真理的复杂性
- B. 二元对立
- C. 宗教信仰
- D. 生活的简单性
-
诗中“人间故有春”所表达的情感是?
- A. 绝望
- B. 希望
- C. 孤独
- D. 疑惑
答案: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 《登高》 杜甫
诗词对比: 与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相比,巨赞的诗更具哲理性,强调了对人生和信仰的思考,而白居易则侧重于自然与人生感悟的结合。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巨赞研究》
- 《古典诗词的哲学思考》
- 《中国古代哲学与诗歌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