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溪行 林景熙 〔宋代〕
风高馀暑尽,独策兴悠然。 野色延幽步,秋声入暮年。 日斜禽影乱,水落树根悬。 回首故人远,城笳吹夕烟。
白话文翻译:
秋风高扬,残留的暑气消散,我独自策杖,心情悠然。 野外的景色延伸着我的幽静步伐,秋天的声音伴随着我步入暮年。 太阳斜照,鸟儿的影子在地面摇曳,水位下降,树根悬挂在水边。 回首望去,故人已远,城中的笳声在夕阳的烟霭中吹响。
注释:
- 风高:指秋风高扬。
- 馀暑:残留的暑气。
- 独策:独自策杖行走。
- 悠然:心情悠闲自在。
- 野色:野外的景色。
- 延:延伸。
- 幽步:幽静的步伐。
- 秋声:秋天的声音,如落叶声等。
- 暮年:晚年。
- 日斜:太阳斜照。
- 禽影:鸟儿的影子。
- 乱:摇曳不定。
- 水落:水位下降。
- 树根悬:树根悬挂在水边。
- 回首:回头望。
- 故人:旧友。
- 城笳:城中的笳声,古代军乐器。
- 夕烟:夕阳下的烟霭。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林景熙(1242-1310),字德阳,号霁山,宋代诗人。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多写山水田园,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慨。此诗创作于宋代末年,当时社会动荡,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抒发了自己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林景熙在秋天的一次溪边漫步时所作,通过描绘秋天的自然景色,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诗中流露出一种超脱尘世、向往自然的情感。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秋天的溪行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然景色和诗人的内心感受。首句“风高馀暑尽”即点明了时节,秋风高扬,暑气消散,为全诗定下了基调。接下来的“独策兴悠然”表达了诗人独自策杖行走的悠闲心情。中间两句“野色延幽步,秋声入暮年”通过对野色和秋声的描绘,进一步强化了秋天的氛围和诗人的心境。最后两句“回首故人远,城笳吹夕烟”则通过回首故人和城笳声,表达了诗人对往昔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感慨。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充分展现了林景熙清新自然的诗风。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风高馀暑尽”:秋风高扬,残留的暑气消散,点明了时节。
- “独策兴悠然”:诗人独自策杖行走,心情悠闲自在。
- “野色延幽步”:野外的景色延伸着诗人的幽静步伐。
- “秋声入暮年”:秋天的声音伴随着诗人步入暮年。
- “日斜禽影乱”:太阳斜照,鸟儿的影子在地面摇曳。
- “水落树根悬”:水位下降,树根悬挂在水边。
- “回首故人远”:回首望去,故人已远。
- “城笳吹夕烟”:城中的笳声在夕阳的烟霭中吹响。
修辞手法:
- 拟人:“野色延幽步”中的“延”字赋予了野色以人的动作,使其显得生动。
- 对仗:“风高馀暑尽,独策兴悠然”中的“风高”与“独策”,“馀暑尽”与“兴悠然”形成了对仗,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秋天溪边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诗中流露出一种超脱尘世、向往自然的情感,同时也透露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往昔的怀念。
意象分析:
- 风高:象征着秋天的到来,暑气的消散。
- 野色:代表着自然的宁静和美丽。
- 秋声:象征着岁月的流逝和人生的暮年。
- 禽影:代表着自然界的生机和活力。
- 树根悬:象征着自然的变迁和生命的坚韧。
- 城笳:代表着人世的喧嚣和变迁。
- 夕烟:象征着时光的流逝和岁月的沉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风高馀暑尽”中的“馀暑”指的是什么? A. 初秋的暑气 B. 残留的暑气 C. 强烈的暑气 D. 夏天的暑气
-
诗中“独策兴悠然”中的“独策”指的是什么? A. 独自骑马 B. 独自策杖行走 C. 独自驾车 D. 独自划船
-
诗中“野色延幽步”中的“延”字的意思是? A. 延长 B. 延伸 C. 延续 D. 延迟
-
诗中“秋声入暮年”中的“暮年”指的是什么? A. 傍晚 B. 晚年 C. 黄昏 D. 暮色
-
诗中“回首故人远”中的“故人”指的是什么? A. 旧友 B. 故乡 C. 故事 D. 故居
答案:
- B
- B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秋天的自然景色,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 杜甫的《登高》:通过对秋天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人生的思考。
诗词对比:
- 林景熙的《溪行》与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都描绘了秋天的自然景色,但林景熙的诗更多地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对往昔的怀念,而王维的诗则更多地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参考资料:
- 《宋诗选注》
- 《林景熙诗集校注》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