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梦觉月如昼,误惊天欲明。
起吹松叶烬,自点臼花灯。
山轿已十里,谯门才四更。
脚根岂无火,须上也成冰。
白话文翻译
在梦中醒来,觉得月光如同白昼,误以为天快要亮了。
我起身轻轻吹灭松树上的火烬,自己点燃了臼花灯。
山轿已经走了十里,城门口才刚过四更时分。
脚下的路岂能没有火,走上去却仿佛要结冰。
注释
- 梦觉:在梦中醒来。
- 月如昼:月光明亮,仿佛是白天。
- 误惊:误以为,意外惊醒。
- 松叶烬:松树的火烬,指燃烧的松枝。
- 臼花灯:一种灯具,可能是用来照明的。
- 山轿:一种山中交通工具,通常为轿子。
- 谯门:城门的一种,通常用于防守。
- 四更:古代时辰,表示凌晨的时间。
- 脚根岂无火:脚下的路怎么会没有火光,暗指夜间的寒冷。
典故解析
该诗没有显著的历史典故,但通过“梦觉月如昼”的意境,体现了夜晚的安静和清晨的期待,反映出诗人在清晨时分对自然与生活的感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杨万里,字廷秀,号止庵,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擅长描绘自然景色和生活细节。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以细腻的观察和独特的视角表现人情与景物。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杨万里在张氏庄的早晨,反映了他的生活状态与内心的感受,表现了他对时间流逝的感知和对自然的感悟。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清晨醒来的情景。开头的“梦觉月如昼”不仅描绘了月光明亮的夜晚,还传达了一种恍惚的感觉,似乎是对时间的迷惘。接着,诗人起身点灯,暗示着他在这宁静的夜晚中,感受到了一种孤独和静谧的气氛。通过对山轿与谯门的描写,传达出一种对旅行和归家的思考,这种思考在晨曦中显得尤为深刻。最后一句“脚根岂无火,须上也成冰”则表达了诗人对寒冷的感受和对人生道路上艰辛的隐喻,展现出一种对生活深刻的理解与感悟。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梦觉月如昼:诗人半夜醒来,感受到明亮的月光。
- 误惊天欲明:误以为天快要亮了,因此感到惊讶。
- 起吹松叶烬:起身后,轻轻地吹灭松树上的火烬。
- 自点臼花灯:自己点燃了灯光,照亮周围。
- 山轿已十里:山路上已经走了十里。
- 谯门才四更:城门口已经过了四更,时光流逝。
- 脚根岂无火:脚下的路难道没有火光吗?
- 须上也成冰:走上去却感到寒冷,像是结冰一般。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月光比作白昼,强调明亮的夜晚。
- 拟人:将时间和环境赋予人性,表现内心感受。
-
主题思想:诗歌主要表达了诗人在清晨时分对自然与生活的深刻感悟,体现了对时间流逝的思考和对生活的哲理探讨。
意象分析
- 月光:象征着宁静和思考的时刻。
- 松叶烬:代表着过往的生活痕迹和温暖的回忆。
- 臼花灯:象征着希望和照亮前行的力量。
- 山轿:表现出旅途的艰辛和对家乡的思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梦觉月如昼”是指什么? A. 诗人晚上睡得很好
B. 诗人醒来时月光明亮
C. 诗人梦见白天 -
“脚根岂无火,须上也成冰”反映了什么情感? A. 对生活的无奈
B. 对寒冷的恐惧
C. 对未来的期待
答案: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描写月夜思乡的情感。
- 《早发白帝城》 李白:关于晨曦与旅行的感受。
诗词对比:
- 杨万里的《再入城,宿张氏庄,早起》与李白的《静夜思》在意境上均凸显了夜晚的宁静和清晨的期待,但杨万里的诗更加强调了对生活细节的观察,而李白则更多地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参考资料
- 《中国古诗词鉴赏辞典》
- 《宋代诗人研究》
- 《杨万里诗文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