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韵酬光化李简夫屯田》

时间: 2025-01-01 17:46:07

老来难得旧交游,莫欢樽前两鬓秋。

少日苦辛名共立,晚年恬退语相投。

龚黄政事聊牵强,元白邻封且唱酬。

附郭田园能置否,与君乘健早归休。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老来难得旧交游,莫欢樽前两鬓秋。
少日苦辛名共立,晚年恬退语相投。
龚黄政事聊牵强,元白邻封且唱酬。
附郭田园能置否,与君乘健早归休。

白话文翻译:

老来难得旧交游,难得与老朋友相聚。
在酒樽前欢笑时,看到自己两鬓已白。
年少时曾一起经历艰辛,名声也曾共同建立;
晚年时却希望恬淡闲适,彼此间语意相投。
对于龚黄二位的政事,聊聊也是牵强;
元白二位的诗歌,与你同唱同酬。
在城边的田园,是否能够安置呢?
与君一同趁着健康,早日归去休息。

注释:

  • 旧交游:旧时的朋友。
  • :酒樽,指饮酒。
  • 两鬓秋:形容两鬓已白,暗示年老。
  • 龚黄:指的是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龚自珍和黄庭坚。
  • 元白:指唐代诗人元稹和白居易。
  • 附郭:城边,指靠近城墙的地方。
  • :健康,指身体状况良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范仲淹(989年-1052年),字希文,号山阳,北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其一生致力于政治改革和文治建设,作品涵盖诗词、散文等多种体裁,尤其以《岳阳楼记》最为人知。范仲淹的诗歌风格清新、豪放,常表达对国家和人民的关怀。

创作背景:

《依韵酬光化李简夫屯田》作于范仲淹晚年,正值他与老友重聚之时,表达了对友谊的珍视与对晚年生活的向往。诗中展现了诗人对往昔岁月的回忆和对未来生活的期盼,充满了淡淡的感伤和对生活的哲思。

诗歌鉴赏:

这首诗是范仲淹对友人的深情寄托,诗中流露出对老年生活的感悟和对友情的珍惜。首句“老来难得旧交游”就点出了诗人晚年难得重聚的珍贵感受,接着以“莫欢樽前两鬓秋”揭示了时间的无情,岁月已经在他的发间留下了痕迹。这里的“秋”字不仅暗指年老,也象征一种成熟与智慧。

接下来的两句中,诗人回忆起年轻时的艰辛和共同奋斗的日子,这种情感的共鸣使得两位老友在晚年时的交流显得格外温暖与珍贵。对“政事”的讨论虽显得牵强,却也展现了诗人对时事的关心,而“元白邻封且唱酬”则体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文学情谊,诗歌成为他们交流的重要方式。

最后两句提到的“附郭田园能置否,与君乘健早归休”,展现了诗人对美好田园生活的向往和与友人共享宁静生活的愿望。整首诗在温情脉脉中流露出对时间的感慨和对人际关系的珍视,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老来难得旧交游:老年时与老朋友相聚的机会难得,表达了对友谊的珍视。
  2. 莫欢樽前两鬓秋:在酒宴中欢笑,却发现自己已是两鬓斑白,感叹岁月的流逝。
  3. 少日苦辛名共立:年轻时经历过艰辛,与友人共同建立名声。
  4. 晚年恬退语相投:晚年希望能够安静闲适,彼此之间能够心意相通。
  5. 龚黄政事聊牵强:谈及龚自珍和黄庭坚的政事,觉得这些话题显得有些勉强。
  6. 元白邻封且唱酬:与元稹、白居易这样的诗人交往、唱和,增添了文人之间的友谊。
  7. 附郭田园能置否:在城边的田园中是否能够安置下来,表达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8. 与君乘健早归休:希望和朋友一起趁着健康,早日归去休息。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老来”、“少日”、“晚年”、“附郭”形成一种对比,突出时间的流逝。
  • 比喻:将“秋”比作年老的象征,寓意深远。
  • 排比:通过排比的方式加强了友情的珍贵和对生活的反思。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表达了诗人对友谊的珍视、对美好田园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岁月流逝的感慨,透过与友人的交流,展现了诗人在晚年时的哲思与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旧交:象征着珍贵的友谊。
  • :象征欢聚与回忆。
  • :象征着衰老与成熟。
  • 田园:象征着宁静与安逸的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老来难得旧交游”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陌生人的期待
    • b) 对老朋友的珍惜
    • c) 对年轻时光的怀念
  2. 诗人提到的“元白”是指哪两位诗人?

    • a) 李白和杜甫
    • b) 元稹和白居易
    • c) 苏轼和黄庭坚
  3. “附郭田园能置否”中“附郭”是什么意思?

    • a) 城边
    • b) 山上
    • c) 水边

答案:

  1. b) 对老朋友的珍惜
  2. b) 元稹和白居易
  3. a) 城边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夜泊牛津》:同样表达了对友谊和人生的思考。
  • 《江雪》:描绘孤独与自然的结合,体现了诗人的情感深度。

诗词对比:

  • 范仲淹 vs. 苏轼:两位诗人都关注人生哲理与友谊,范仲淹更偏重于温情与反思,而苏轼则多了些豪放与豁达。

参考资料:

  • 《范仲淹诗文选》
  • 《宋代诗词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