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征车日已远,物候尚凄凄。
风叶青桐落,露花红槿低。
心随秦国远,梦到楚山迷。
却恨衔芦雁,秋飞不向西。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秋日景色的感慨与思乡之情。征途的车马已经走远,然而大自然的景象依旧显得凄凉。秋风吹落了青桐的叶子,露水使得红槿的花朵低垂。我的心随着秦国的远去而漂泊,梦中又迷失在楚山的景色里。最让我遗憾的是,衔着芦苇的雁儿,竟然不向西飞去。
注释:
- 征车:指出行的车马,象征远行。
- 物候:指自然现象和时节的变化。
- 青桐:一种树木,常用于象征秋天。
- 红槿:指一种花,秋天开花,象征着秋意。
- 秦国:古代中国的一个国家,距离作者较远,象征着离别。
- 楚山:指楚地的山,代表着诗人对故乡的思念。
- 衔芦雁:指的是一种候鸟,通常在秋季南飞。
典故解析:
- 秦国与楚山:秦和楚是中国历史上两个重要的国家。诗人提到这两个地方,表达了他对两地的怀念和对故土的思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威,唐代诗人,生平事迹鲜为人知,但他的诗歌作品常反映出对家乡的深厚感情与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秋季,诗人可能在外游历,因思乡情切而作,展现出对故土的眷恋和对秋天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秋日寄陈景孚秀才》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秋天的凄凉与个人的孤独感。诗的开头“征车日已远,物候尚凄凄”用“征车”引入,表明诗人身处他乡,时间久远,物候变化带来的凄凉感,令人心生怅惘。接着,诗人描绘了秋风吹落青桐的景象,红槿花低垂的情形,进一步加深了秋天的萧瑟。
“心随秦国远,梦到楚山迷”展现了诗人的思乡情怀,心灵的漂泊与无根感在此刻显得尤为强烈。最后一句“却恨衔芦雁,秋飞不向西”则更是将思乡之情推向高潮,衔着芦苇的雁儿不向西飞,暗示着对亲朋好友的离散与不相见的无奈与遗憾。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与内心情感的交融,展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征车日已远:远行的车马已经走得很远,意味着离别的时间久远。
- 物候尚凄凄:虽然时间已过去,季节依然显得凄凉,体现出自然的冷清。
- 风叶青桐落:秋风吹落青桐的叶子,描绘出秋天的景象,带有伤感。
- 露花红槿低:露水使红槿花朵低垂,象征着秋天的柔情与脆弱。
- 心随秦国远:心随着秦国的远去而漂泊,表达了心的孤独。
- 梦到楚山迷:梦中迷失在楚山的景色,表明对故乡的怀念。
- 却恨衔芦雁:对飞往西方的雁儿感到遗憾,象征着对离别的无奈。
- 秋飞不向西:雁儿飞向他方而非故乡,增强了思乡的情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征车比作离别的象征,突显孤独感。
- 拟人:风与露水赋予了生命,使自然景象更具情感。
- 对仗:上下句之间的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故乡的思念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诗人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内心的孤独与对亲友的思念,展现了浓厚的秋日情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征车:象征离别与旅途。
- 青桐、红槿:象征秋天的景象,寓意生命的脆弱与无常。
- 芦雁:象征思乡与离散。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征车”主要象征什么? A. 离别
B. 喜悦
C. 旅途的风景 -
“心随秦国远”中,诗人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幸福
B. 思乡
C. 忧伤 -
“却恨衔芦雁,秋飞不向西”中,诗人对芦雁的情感是什么? A. 期待
B. 遗憾
C. 喜爱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杜甫《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了秋天的景象,但更侧重于自然的宁静与内心的平和。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则更为直接地表达思念之情,令人感受到更为沉重的情感负担。
参考资料:
- 郑文韬《唐诗三百首解读》
- 李白《唐诗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