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城路(迁居)》
时间: 2024-09-19 21:24:0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桃花零落玄都观,刘郎此情谁语。
鬓发萧疏,襟怀淡薄,空赋天涯羁旅。
离情万缕。第一是难招,旧鸥今雨。
锦瑟年华,梦中犹记艳游处。
依依心事最苦。片帆浑是月,独抱凄楚。
屋破容秋,床空对雨,迷却青门瓜圃。
初荷未暑。叹极目烟波,又歌南浦。
燕忽归来,翠帘深几许。
白话文翻译
桃花在玄都观中纷纷落下,刘郎的这份情感又有谁能理解呢?鬓发渐渐稀疏,内心的抱负也变得淡薄,我在这漫漫天涯中空自吟唱。离情如万缕丝线,首先是难以招惹的情感,昔日的白鸥如今在雨中飘荡。锦瑟般的青春岁月,梦中仍然记得那艳丽的游玩之地。心中依依不舍的情感最是苦楚。孤帆浮在月色之中,独自承受着凄凉。破旧的屋子迎接着秋天,空床对着雨水,迷失在青门的瓜圃中。初夏的荷花尚未盛开。极目远眺烟波浩渺,又在南浦吟唱。燕子突然归来,翠帘深处又有多少思念。
注释
- 桃花:象征美好和青春,落花则暗示时光流逝。
- 玄都观:道教宫观,象征清静和超脱。
- 刘郎:指刘郎(即刘备),常用以象征情感寄托。
- 鬓发萧疏:形容年岁渐长,白发渐多。
- 锦瑟年华:比喻美好而短暂的青春岁月。
- 青门瓜圃:象征田园和乡愁。
- 南浦:指南方水边,常常是离别和思念的地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炎(生卒年不详),字子云,号秋水,晚号白云山人,南宋时期的词人,擅长古体诗和词。其诗风清新、质朴,常以自然景物抒发个人情感,具有较强的抒情性。
创作背景
《台城路(迁居)》创作于张炎迁居之后,诗中流露出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对未来生活的迷茫,反映了个人的离愁别绪和对故土的深切思念。
诗歌鉴赏
《台城路(迁居)》是一首充满情感的古诗,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流露出诗人对青春的怀念、对离别的惆怅,以及对未来的迷茫。开篇以“桃花零落”引入,暗示时光的流逝和美好事物的消逝,接着用“刘郎此情谁语”表达孤独的心情,令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苦楚与无奈。
全诗在情感上层层递进,既有对过往美好时光的追忆,又有对现实孤独生活的深刻反思。尤其是“离情万缕”一句,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内心复杂的情感纠葛,仿佛将万千思绪化作一缕缕丝线,既难以招惹又难以割舍。
结尾处“燕忽归来,翠帘深几许”则以燕子归来的意象,表现了对团圆和希望的渴望。整体来看,诗歌通过细腻的情感表达和生动的意象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生活、对情感的深刻理解,令人产生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桃花零落玄都观:桃花在玄都观中纷纷落下,象征青春的逝去。
- 刘郎此情谁语:刘郎的情感,没人能理解,表达孤独感。
- 鬓发萧疏,襟怀淡薄:随着年龄增长,发鬓渐白,理想也渐趋淡薄。
- 空赋天涯羁旅:在漫长的天涯旅途中,感到空虚和羁绊。
- 离情万缕:离别之情如万缕丝线,难以割舍。
- 第一是难招,旧鸥今雨:最难招惹的是情感,如今的情景已不如往昔。
- 锦瑟年华,梦中犹记艳游处:美好青春岁月,梦中依然记得游玩之地。
- 依依心事最苦:心中依依不舍的情感最为苦楚。
- 片帆浑是月,独抱凄楚:孤帆在月光中漂流,感到孤独与悲苦。
- 屋破容秋,床空对雨:破屋迎接秋天,空床对着雨水,表现凄凉。
- 迷却青门瓜圃:迷失在青门的田园中,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 初荷未暑:初夏的荷花尚未盛开,暗示生命的初期与希望。
- 叹极目烟波,又歌南浦:极目远眺烟波浩渺,又在南浦吟唱,表现对离别的感慨。
- 燕忽归来,翠帘深几许:燕子突然归来,翠帘深处的思念,象征团圆的希望。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锦瑟年华”比喻美好而短暂的青春。
- 拟人:如“燕忽归来”,赋予燕子以人的情感和动作。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有对仗工整之处,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青春的怀念和对离别的惆怅,表现了个体在现实中所面临的孤独与困惑,最终寄托希望于对未来的期待。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桃花:青春、美好、时光流逝。
- 玄都观:清静、超脱、道教文化。
- 燕子:团圆、希望、归属感。
- 锦瑟:美好岁月、情感的复杂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桃花零落”中的桃花象征什么?
- A. 离别
- B. 美好与青春
- C. 离愁
- D. 时光流逝
-
“鬓发萧疏,襟怀淡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 A. 年龄的增长与理想的减退
- B. 对未来的期待
- C. 对爱情的渴望
- D. 对自然的热爱
-
“燕忽归来,翠帘深几许”中,燕子的回归象征着什么?
- A. 离别
- B. 惆怅
- C. 希望与团圆
- D. 失落
答案
- B
- A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月下独酌》:同样表达了孤独与对美好时光的怀念。
- 杜甫《春望》:描绘了对故乡的思念与对未来生活的迷茫。
诗词对比
- 张炎《台城路(迁居)》与李清照《如梦令》:两者都表达了对过往时光的怀念,但张炎更侧重于离别的苦涩,而李清照则更强调对往昔的细腻情感。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张炎生平与作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