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

时间: 2025-01-01 15:40:27

万象分明时景现,寒光不用磨揩。

大千沙界尽融该。

清虚虽昧,一气贯三才。

高下岳渎平等相,毛鳞大小同阶。

凡心元是对贤胎。

菩提烦恼,无始未曾乖。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临江仙
万象分明时景现,寒光不用磨揩。大千沙界尽融该。清虚虽昧,一气贯三才。高下岳渎平等相,毛鳞大小同阶。凡心元是对贤胎。菩提烦恼,无始未曾乖。

白话文翻译:

当万象清晰可见的时候,寒光自然不需要用抹布来擦拭。整个大千世界都融为一体,尽在其中。虽然清虚的境界难以领悟,但却是一气贯通三才(天、地、人)。高的山和低的河流彼此平等,毛鳞的大小也无所谓阶级。凡人的心本来就是面对聪明智者的根基。菩提与烦恼,自古以来就没有分离。

注释:

  • 万象:指自然界的万事万物。
  • 寒光:指清冷的光辉。
  • 大千沙界:指整个宇宙或世界。
  • 清虚:清澈虚无的状态。
  • 三才:天、地、人三者。
  • 岳渎:高山和河流,象征自然的两极。
  • 毛鳞:指生物的外形特征,无论大小。
  • 凡心:普通人的心态。
  • 菩提:觉悟的智慧,烦恼则是人心的困扰。

典故解析:

“菩提”一词源于佛教,指觉悟或智慧的象征。诗中提到的“凡心元是对贤胎”,强调了凡人的心性与智者的关系,暗示在每个人心中都有潜在的智慧。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山主(生卒年不详)是元代的一位隐者与诗人,作品多关注道教哲学与人生的思考。他的诗风常常体现出对自然的感悟与对生活的哲学思考。

创作背景:

《临江仙》创作于元代时期,社会动荡与文化交融的背景中,作者通过这首诗表达对宇宙和人生的深刻理解,反映了道家哲学的影响。

诗歌鉴赏:

《临江仙》通篇展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哲学境界。诗的开头“万象分明时景现”,描绘了一个清晰可见的世界,暗示着一种心灵的开悟。接下来的“寒光不用磨揩”,则表示在这种境界下,万物的真实状态不需要过多的修饰与掩盖,体现出一种纯粹与真实的美感。

诗中提到的“大千沙界尽融该”,强调了宇宙的统一性与相互依存,传达出一种和谐的宇宙观。在“高下岳渎平等相”中,诗人打破了常规的等级观念,强调自然界中的一切都是平等的,展现了道教的平和思想。

最后,诗中提到的“菩提烦恼,无始未曾乖”,则引导人们思考烦恼与智慧的关系,指出人心的本质与智慧的普遍存在。这种深刻的哲理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思辨的力量,给人以启示。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万象分明时景现:当万物清晰可见时,景象自然显现。
  2. 寒光不用磨揩:清冷的光辉不需任何修饰。
  3. 大千沙界尽融该:整个宇宙融为一体,彼此交织。
  4. 清虚虽昧,一气贯三才:虽然清虚的境界难以理解,但其本质贯穿天地人三者。
  5. 高下岳渎平等相:高山与河流彼此平等,无高低之分。
  6. 毛鳞大小同阶:生物的外形特征不论大小均在同一层面上。
  7. 凡心元是对贤胎:普通人的心本质上是与聪明者相对的基础。
  8. 菩提烦恼,无始未曾乖:菩提智慧与烦恼的关系,自古以来并未分离。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常见的对仗工整,如“高下岳渎平等相”。
  • 比喻:将宇宙比作沙界,强调其广阔与统一。
  • 排比:多个意象同时出现,加强了诗意的层次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强调宇宙的统一与平等,探讨了人心与智慧之间的关系,表达了对自然与生命的深刻理解,反映出道教的哲学思想。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寒光:象征清冷、真实,反映内心的宁静。
  • 大千沙界:象征宇宙的广阔与复杂。
  • 高下岳渎:象征自然的和谐与平等。
  • 菩提:象征智慧与觉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万象分明时景现”是什么意思? A. 所有的景象都变得清晰可见
    B. 所有的景象都变得模糊
    C. 只有某些景象可见

  2. “高下岳渎平等相”表达了什么思想? A. 自然界的等级
    B. 自然界的平等
    C. 人类的优越性

  3. “菩提烦恼,无始未曾乖”这句的意思是? A. 智慧与烦恼是相互对立的
    B. 智慧与烦恼是分开的
    C. 智慧与烦恼是相互交织的

答案:

  1. A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月夜忆舍弟》杜甫

诗词对比:

  • 《静夜思》与《临江仙》:两首诗都探讨了自然与内心的关系,但《静夜思》更聚焦于个人情感,而《临江仙》则强调宇宙的整体观和哲学思考。

参考资料:

  • 《元代诗歌选》
  • 《道教与中国文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