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和谦上人秋兴七首 其四》

时间: 2024-09-19 21:29:45

浙江流水绕东吴,佳丽犹传故国都。

红锦漫山春雨后,黄云压树晓霜馀。

娇莺逐暖归牙帐,征雁冲寒送羽书。

惆怅南园钓舟子,蒺藜满地不胜锄。

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次韵和谦上人秋兴七首 其四

作者: 刘基 〔元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浙江流水绕东吴,佳丽犹传故国都。
红锦漫山春雨后,黄云压树晓霜馀。
娇莺逐暖归牙帐,征雁冲寒送羽书。
惆怅南园钓舟子,蒺藜满地不胜锄。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秋天的景象和诗人内心的情感。浙江的流水环绕着东吴,往日的佳丽依旧在传唱着故国的故事。春雨过后,漫山遍野的红锦绣花显得更加艳丽;而在清晨的霜余中,黄云压低了树梢。娇嫩的黄莺追逐着温暖飞回了帐篷,远方的征雁在寒风中飞来,带来了书信。诗人感到惆怅,在南园里钓鱼的渔夫,满地的蒺藜让人无法用锄头去除。


注释:

字词注释:

  • 浙江:指浙江省,流域内的江河。
  • 东吴:古代中国的一个地名,指今江苏、浙江一带。
  • 佳丽:美好的女子。
  • 红锦:指春天盛开的花,象征美丽和繁荣。
  • 蒺藜:一种带刺的植物。

典故解析:

  • 此诗提及的“东吴”不仅是地理名称,也代表了历史上的文化和文学成就,尤其与三国时期相关联。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基(1311-1375),字伯温,号天池,元代著名诗人、政治家。他以其深厚的文学造诣和对生活的独特见解而闻名,尤其擅长诗词和散文。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秋季,表达了诗人对故国的思念和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反映了他在动荡时代中的内心感受。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清晰的自然景象描绘,展现了秋天的气息与诗人内心的惆怅。开篇以“浙江流水绕东吴”引入,表现了自然水系和地理的亲密关系,彰显了历史的厚重感。接着“佳丽犹传故国都”,则将目光从自然转向人文,唤起对故乡的深切怀念,表现了诗人对美好往昔的追忆。后面通过“红锦漫山春雨后”与“黄云压树晓霜馀”两个对照的意象,描绘了秋天的绚烂与凋零,形成一种美与哀的交融。最后两句以“惆怅”收尾,诗人似乎在钓鱼的悠闲中,却又无法摆脱内心的忧郁,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之间的矛盾与和谐。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浙江流水绕东吴:描绘了浙江的江河环绕着东吴地域,展现了自然美景。
  2. 佳丽犹传故国都:提到美丽的女子仍在传唱故国的故事,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3. 红锦漫山春雨后:春雨过后,山花烂漫,显示出生命的旺盛。
  4. 黄云压树晓霜馀:清晨的霜后,黄云低悬,让人感受到秋意的逼近。
  5. 娇莺逐暖归牙帐:黄莺追逐着温暖,展现生机。
  6. 征雁冲寒送羽书:远方的雁群在寒风中飞来,带来书信,象征着远行的思绪。
  7. 惆怅南园钓舟子:诗人感到惆怅,南园的渔夫似乎也是一种孤独的象征。
  8. 蒺藜满地不胜锄:地上满是蒺藜,无法清除,象征着生活中的烦恼与困扰。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黄云压树”,形象地描绘了自然界的状态。
  • 对仗:如“娇莺逐暖”和“征雁冲寒”,形成鲜明的对比,增强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对秋天自然景象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故土的思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反映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思绪的交织。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流水:象征着时间流逝和生命的变迁。
  • 佳丽:代表人间的美好和记忆。
  • 红锦:象征着春天的生机与繁荣。
  • 蒺藜:象征着生活中的艰辛与烦恼。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佳丽”主要指什么? A. 美丽的女子
    B. 美丽的风景
    C. 美好的回忆
    答案: A

  2. “惆怅南园钓舟子”中的“惆怅”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A. 高兴
    B. 悲伤
    C. 愤怒
    答案: B

  3. 诗中“红锦漫山”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A. 秋天的萧瑟
    B. 春天的生机
    C. 冬天的寒冷
    答案: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白居易《忆江南》

诗词对比:
刘基的《次韵和谦上人秋兴七首》与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在情感上都透露出对故土的思念,但刘基的诗更多地融入了自然的描绘,形成了一种淡淡的忧伤;而杜甫则更多地表现出对亲人的思念和社会现实的关切,情感则显得更加沉重。


参考资料:

  • 《元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刘基研究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