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雪竹图》
时间: 2024-09-19 21:29:4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题雪竹图
雪压江边脩竹林,
沅湘晚色起愁阴。
川光荡漾空清阔,
山气玲珑太白深。
未得稍云邀凤宿,
可能映水学龙吟。
无人谷里吹春律,
直节虚中恐不禁。
白话文翻译:
在江边,积雪压弯了修竹林,沅湘一带的晚色中升起了愁苦的阴影。河面波光荡漾,空旷而清阔,山间的气息玲珑剔透,仿佛太白山的深邃。未曾借着些许云彩邀请凤凰停留,可能是想在水中映照,学着龙吟的声音。在这无人之谷中,春的律动在轻声吹拂,直节的竹子在空中摇曳,恐怕是无法禁锢住自己的情感。
注释:
- 雪压:积雪压弯。
- 脩竹林:修长的竹林。
- 沅湘:指沅江和湘江,二者均为湖南的河流。
- 川光:河流的光辉。
- 荡漾:波动、摇曳。
- 玲珑:形容山气灵动、清新。
- 太白:指太白山,意指高远。
- 邀凤宿:邀请凤凰栖息。
- 学龙吟:模仿龙吟声。
- 无人谷里:指无人之境。
- 吹春律:春天的音律。
典故解析:
- 凤凰:古代传说中的神鸟,象征吉祥和高贵,常与文人雅士相联系。
- 龙吟:龙的吟唱声,象征着气势和雄伟,常用来比喻文人的才华与气度。
- 太白:古代名山,常被用来象征高远和超然的境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基(1311年-1375年),字伯温,号千里,元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他为元末明初的杰出人物,曾参与建立明朝,著作颇丰,诗词成就高,风格清新脱俗,常以自然景物为题材,表达个人情感与理想。
创作背景:
《题雪竹图》是在元代社会动荡、思想激荡的背景下创作的。诗中描绘的雪竹图不仅表现了自然的美景,更寓意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忧愁与理想。诗人在自然中寻求心灵的寄托,反映了他对当时政治动乱的无奈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雪竹图的优美景象,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与深刻的内心世界。开篇的“雪压江边脩竹林”,以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雪后竹林的静谧画面,既有自然景色的描写,也隐含了诗人内心的压抑与愁苦。“沅湘晚色起愁阴”一句,将自然景物与情感结合,勾勒出一种淡淡的忧伤氛围,让人感受到诗人对逝去时光的思考。
接下来的“川光荡漾空清阔,山气玲珑太白深”,通过对比方式,展现了大自然的广阔与细腻,增添了诗的层次感与空间感,诗人似乎在此时感受到了一种内心的宁静与和谐。然而,紧接着“未得稍云邀凤宿,可能映水学龙吟”,又透出诗人对理想境界的渴望与追求。诗人希望能在这个宁静的环境中,与高洁的凤凰为伴,或是借水的波光来学龙吟,表达了他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最后两句“无人谷里吹春律,直节虚中恐不禁”,则进一步展现了诗人对自由与真实的渴望,暗示在孤寂的环境中,即使有春风的律动,竹子的节奏也可能被虚无所禁锢,反映出对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整首诗既有对自然的描绘,又蕴含了深刻的哲理和情感,展示了刘基作为元代诗人的独特风格与深邃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雪压江边脩竹林:描绘了雪后竹林的景象,展现了竹子的挺拔和雪的沉重。
- 沅湘晚色起愁阴:晚霞映照下的河流,增添了诗人的愁苦情感。
- 川光荡漾空清阔:描写河流的光泽,展现了自然的开阔与空灵。
- 山气玲珑太白深:山的气息清新玲珑,太白山的深邃,高远的意象。
- 未得稍云邀凤宿:未能借云彩邀请凤凰,暗示理想未实现。
- 可能映水学龙吟:想通过水影学习龙吟,象征对才华和气度的追求。
- 无人谷里吹春律:无人之谷,春的律动在轻声吹拂,象征孤寂的美。
- 直节虚中恐不禁:竹子直挺,心中情感恐怕无法抑制。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学龙吟”比喻追求卓越的才华。
- 对仗:如“川光荡漾,山气玲珑”,形成和谐的音韵。
- 拟人:如“无人谷里吹春律”,赋予自然以生命和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自然与人心的关系,表达了诗人对理想、自由及美好生活的渴望,以及在现实中所感受到的孤独和无奈。通过对雪竹图的描绘,诗人在感受自然美的同时,也反映了自己内心的愁苦与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雪:象征纯洁与冷静,也暗示内心的压抑。
- 竹:象征坚韧与高洁,反映诗人气节。
- 沅湘:代表自然的美丽与诗人情感寄托的地方。
- 凤与龙:象征理想与追求,反映文人志向。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沅湘”指的是哪个地区?
A. 湖南 B. 广东 C. 四川 -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太白”是指____山。
-
判断题:诗人希望在无人之谷中与凤凰为伴。 (对/错)
答案:
- A(湖南)
- 太白
- 对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自然景色,但更侧重于宁静与和谐,与《题雪竹图》中的愁苦形成对比。
- 李白的《庐山谣》则展现出对自由与豪情的追求,情感更加奔放,与刘基的理想追求形成对照。
参考资料:
- 《元代文学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刘基生平与作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