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常时好宾客,永日对弦歌。
是日归泉下,伤心无奈何。
墓庭人已散,祭处鸟来过。
碑石生苔藓,荣名岂复多。
白话文翻译:
常常有宾客来访,日日与我对弦歌。
今天你归入泉下,心中伤感无可奈何。
墓地里人们已散去,祭奠的地方鸟儿飞过。
碑石上生满了苔藓,往日的荣名又能有多少呢?
注释:
字词注释:
- 常时:常常、经常。
- 好宾客:喜欢的客人。
- 弦歌:指弹琴唱歌。
- 归泉下:指死去,归入地下。
- 伤心:心中感到悲伤。
- 无奈何:没有办法,无法可想。
- 墓庭:墓地。
- 祭处:祭奠的地方。
- 鸟来过:鸟儿飞过。
- 碑石:墓碑。
- 生苔藓:长满青苔。
- 荣名:名声、荣华。
典故解析:
该诗并未明显引用特定典故,但所表达的思考和情感反映了古代文人对生死、友情以及名声的感慨,常见于唐诗中。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说(约710—765年),字子容,唐代诗人,以擅长五言律诗著称。仕途坎坷,曾任工部尚书,对诗歌创作有独特的见解和风格,尤其在抒发情感方面。
创作背景:
《李工部挽歌三首》是张说为悼念好友李白所作,表现了对友人的深切怀念和对生命无常的感慨。这首诗写于李白去世之时,表达了对生死离别的无奈与悲痛。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悲痛的语调和细腻的情感描绘了朋友李白的去世,展现了诗人与他之间深厚的情谊。开头两句描绘了生前的欢聚时光,常有宾客来访,日子总是弹琴唱歌,充满了欢乐与温馨。而“是日归泉下”则突兀地将欢乐与悲伤对立,突显出死亡的突然和无情。此处的“伤心无奈何”流露出一种对无法逆转命运的无力感,令人倍感心痛。
接下来的两句通过描写墓地的冷清和荒凉,进一步强化了悲伤的氛围。“墓庭人已散,祭处鸟来过”,诗人在此用鸟来象征生者的离去与死者的孤寂,表现出对友人逝去的深切怀念。最后两句“碑石生苔藓,荣名岂复多”则是对人生命运的哲学思考,碑石上长满了苔藓,暗示着时间的流逝与名声的消逝,令人感慨生命的脆弱与无常。
整首诗情感真挚,字字句句都渗透着对友情的珍视和对死亡的无奈,展现了唐代诗人对生死哲学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常时好宾客:常常有朋友来访,表现了友好的交往。
- 永日对弦歌:日日夜夜与友人欢唱,充满了欢乐的气氛。
- 是日归泉下:今天,朋友却已去世,造成了巨大的失落感。
- 伤心无奈何:心中悲痛,却无能为力,表现了对死亡的无奈。
- 墓庭人已散:祭奠的人已经离去,墓地显得冷清。
- 祭处鸟来过:鸟儿在此飞过,形成冷清与生动的对比。
- 碑石生苔藓:碑石上长满了青苔,象征着时间的流逝。
- 荣名岂复多:过去的荣华与名声已不再,反映生命的短暂与虚无。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常时好宾客,永日对弦歌”,对称工整,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 拟人:如“鸟来过”,赋予鸟以生命,形成生动的场景对比。
- 象征:碑石生苔藓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友情的追忆与生死的思考,表达了对人生短暂与无常的深刻感悟,强调了珍惜眼前人与事的重要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宾客:象征友谊,生活的欢愉。
- 弦歌:代表诗酒花前的欢乐时光。
- 泉下:象征死亡,归宿。
- 墓庭:象征孤寂、记忆。
- 鸟:象征生的希望与逝去的生命。
- 碑石、苔藓:象征时间的流逝与名声的消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张说的《李工部挽歌三首》是为了悼念哪位朋友? A. 杜甫
B. 李白
C. 白居易
D. 王维 -
诗中“墓庭人已散,祭处鸟来过”主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喜悦
B. 孤寂与哀伤
C. 愤怒
D. 无所谓 -
诗中的“碑石生苔藓”象征了什么? A. 人生的荣耀
B. 时间的流逝与名声的消逝
C. 生者的快乐
D. 友情的坚固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在张说和杜甫的挽歌中,两者都表达了对逝去友人的怀念,但张说的情感更为细腻,注重对过去欢乐时光的追忆;而杜甫则更强调现实的苦难与对国家的关怀,展现出不同的情感倾向。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诗人传》
- 《李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