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中闻李儋过门不访,聊以寄赠》

时间: 2025-01-01 13:05:42

度门能不访,冒雪屡西东。

已想人如玉,遥怜马似骢。

乍迷金谷路,稍变上阳宫。

还比相思意,纷纷正满空。

意思解释

雪中闻李儋过门不访,聊以寄赠

原文展示

度门能不访,冒雪屡西东。
已想人如玉,遥怜马似骢。
乍迷金谷路,稍变上阳宫。
还比相思意,纷纷正满空。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在寒雪中,朋友李儋来访却不进入我门的情景。诗人感叹,朋友在雪中行走,常常往返于西东,心中早已想念他如同美玉一般,远远怜惜他骑的马如同骢马。此时,仿佛迷失在金谷园的路上,稍微改变了方向,像是走进了上阳宫。最终,思念的情感与纷飞的雪花一样,弥漫在空中,满溢着我的心头。

注释

  • 度门:过门,指登门拜访。
  • 能不访:能够不来拜访吗?表示对朋友不来的失落。
  • 冒雪屡西东:在大雪中多次往返于东西方,体现了行程的艰辛。
  • 人如玉:比喻朋友的高洁品德和美好形象。
  • 遥怜马似骢:远远地怜惜他的马,骢马为名马,象征朋友的身份。
  • 金谷路:金谷园,古代名园,常用来比喻美好的事物。
  • 上阳宫:宫殿名,代表着高贵与美好。
  • 相思意:思念之情,纷纷正满空,形容思念的情感弥漫。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韦应物(737年-791年),唐代诗人,字子云,号浩然,原籍湖北,后迁居江南。他以清新自然的诗风著称,常以抒发个人情感为主,作品中常有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与深沉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唐代,正值韦应物在政治生涯中的低谷期,心中怀有对友人的思念与友情的渴望。李儋是他的友人,此时正值冬雪纷飞,作者在冷清的环境中,感受到友谊的温暖与思念的苦涩。

诗歌鉴赏

《雪中闻李儋过门不访,聊以寄赠》是一首极具情感深度的诗作。诗中,韦应物以雪为背景,营造出一种孤独而清冷的氛围,恰似他此时心中对友人李儋的思念。开头两句“度门能不访,冒雪屡西东”,直接表达了对李儋不来拜访的失落,带着些许责备,却又充满对朋友的挂念。接着“已想人如玉,遥怜马似骢”,以美玉和骢马比喻,突显李儋的品德与身份,显示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

诗中“乍迷金谷路,稍变上阳宫”一联,既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又暗含对现实中迷茫与变迁的感慨。最后一句“还比相思意,纷纷正满空”,将思念之情与纷飞的雪花相提并论,情感的浓烈与自然景象相呼应,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这种融合使得整首诗在情感表达上更加深邃。

整首诗以清新优雅的语言,细腻的情感描写,展现了诗人对友人深厚的思念与友情,也反映了他内心的孤独与无奈,具有丰富的情感层次与艺术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度门能不访:开篇即抒发失落之情,表达对友人不来拜访的遗憾。
  2. 冒雪屡西东:描绘冬天的恶劣天气,突显李儋行走的艰难。
  3. 已想人如玉:抒发对友人的深切思念,强调其品德之美。
  4. 遥怜马似骢:对朋友的关心,体现出友谊的珍贵。
  5. 乍迷金谷路:暗示对美好事物的追寻与迷惘,寓意复杂。
  6. 稍变上阳宫:表现出人生的变迁与无常,含有感伤之意。
  7. 还比相思意:将思念与自然现象结合,情感更加丰富。
  8. 纷纷正满空:结尾以纷飞的雪花象征思念的情感,意味深长。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李儋比作“玉”,表达其高洁的品德。
  • 对仗:诗句中多处运用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雪、马、金谷、上阳宫等意象交织,丰富了诗的内涵。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思念为主线,展现了友情的珍贵与人生的无常,表达了诗人在孤独中对友人的深切怀念,情感真挚,寓意深远。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冷清与思念的情感。
  • :代表高洁、珍贵,暗喻李儋的品德。
  • :象征友人的身份及其风采。
  • 金谷:代表美好事物,隐喻追求与迷惘。
  • 上阳宫:寓意高贵与理想的境界。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朋友是谁?

    • A) 李白
    • B) 李儋
    • C) 杜甫
    • D) 白居易
  2. 诗的主题是什么?

    • A) 对自然的描写
    • B) 友情与思念
    • C) 对生活的感慨
    • D) 对宫廷的描写
  3. 诗中提到的“金谷路”象征什么?

    • A) 迷失与追寻
    • B) 友情的道路
    • C) 生活的艰难
    • D) 自然的美好

答案

  1. B) 李儋
  2. B) 友情与思念
  3. A) 迷失与追寻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月夜忆舍弟》 by杜甫
  • 《静夜思》 by李白
  • 《夜泊牛渚怀古》 by李白

诗词对比

  • 《月夜忆舍弟》与本诗同样表达了思念之情,但更侧重于亲情的描写。
  • 《静夜思》则通过月亮来寄托思乡之情,意象虽不同,但情感基调相似。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诗鉴赏辞典》
  • 《古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