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景诣琅琊精舍》

时间: 2025-01-17 09:59:04

屡访尘外迹,未穷幽赏情。

高秋天景远,始见山水清。

上陟岩殿憩,暮看云壑平。

苍茫寒色起,迢递晚钟鸣。

意有清夜恋,身为符守婴。

悟言缁衣子,萧洒中林行。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屡访尘外迹,未穷幽赏情。
高秋天景远,始见山水清。
上陟岩殿憩,暮看云壑平。
苍茫寒色起,迢递晚钟鸣。
意有清夜恋,身为符守婴。
悟言缁衣子,萧洒中林行。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多次访问尘世之外的隐居之所,却始终未能领略到幽静的赏心之情。高远的秋天景色渐渐显现,山水也愈发清晰。诗人在岩石殿宇中稍作休憩,傍晚时分观赏平静的云壑。苍茫的寒色渐起,遥远的钟声回响。内心对清幽夜晚的眷恋愈发浓厚,身为守护符号的婴儿,似乎在默默守护着。最终,领悟到缁衣高士的智慧,在清幽的树林中自在行走。

注释:

  • 屡访:多次拜访。
  • 尘外迹:尘世之外的踪迹,指隐居的地方。
  • 幽赏情:幽静的赏心情趣。
  • 高秋:指高远的秋天。
  • 山水清:山水的景色清晰可见。
  • 岩殿:岩石构成的殿宇。
  • 云壑平:云雾笼罩的山谷显得平静。
  • 苍茫寒色:指的是秋天的寒冷和模糊的色彩。
  • 迢递:形容遥远而悠长。
  • 晚钟鸣:傍晚的钟声响起。
  • 清夜恋:对清幽夜晚的眷恋。
  • 符守婴:寓意守护的象征,指代幼儿。
  • 缁衣子:指穿着黑衣的高士,象征隐士。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韦应物,唐代诗人,字子云,号长洲。他生于动荡的时代,早逝于官场,致力于诗歌创作以抒发个人情感,作品以清新自然、意境深远著称。

创作背景:

《秋景诣琅琊精舍》作于诗人隐居生活期间,表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清静生活的向往。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诗人寻求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诗歌鉴赏:

《秋景诣琅琊精舍》是一首典型的唐代山水诗,展现了诗人对秋天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与深厚的情感。开篇“屡访尘外迹,未穷幽赏情”即表明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与探索,反映出他对尘世繁华的厌倦。接着,诗人描绘了高远的秋天,清晰的山水为他提供了心灵的慰藉。尤其是“苍茫寒色起,迢递晚钟鸣”,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营造出一种空灵而又悠远的意境,令人感受到秋天的寒意与孤寂之美。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表达了自己对清夜的恋慕,暗示对隐士生活的向往。最后引用“悟言缁衣子”,显示出对高士生活的领悟,体现了诗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对宁静生活的追求。

整首诗情景交融,意境深邃,展现了唐诗的艺术魅力,给读者以无限的遐想空间。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屡访尘外迹:多次探访世俗之外的隐居之处。
  2. 未穷幽赏情:始终未能尽情享受那静谧的美好。
  3. 高秋天景远:高远的秋天景色逐渐显露。
  4. 始见山水清:这时才看见山水的清晰之美。
  5. 上陟岩殿憩:攀登到岩石的殿宇中休息。
  6. 暮看云壑平:傍晚时分静观云雾缭绕的山谷。
  7. 苍茫寒色起:寒意渐起,景色显得苍茫。
  8. 迢递晚钟鸣:悠远的钟声在傍晚响起。
  9. 意有清夜恋:内心对清幽夜晚的向往。
  10. 身为符守婴:身为象征守护的婴儿,暗示对宁静的渴望。
  11. 悟言缁衣子:领悟高士的智慧与孤独。
  12. 萧洒中林行:在清幽的树林中自在行走。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符守婴”来比喻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 对仗:如“高秋天景远,始见山水清”,展现了结构的和谐美。
  • 意象:清夜、苍茫、钟鸣等意象的使用,使得诗歌意境丰富。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秋天自然景色的热爱、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及对清静内心世界的追求,体现出一种对传统隐士生活的崇敬和对人世纷扰的拒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着丰收、成熟以及宁静的内心。
  • 山水:代表自然的美好与诗人心灵的寄托。
  • 寒色:寓意着孤独、清冷,增添了诗的情感深度。
  • 钟声:象征时间的流逝与内心的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屡访尘外迹”是什么意思? A. 多次旅行
    B. 多次探访隐居之处
    C. 多次访问城市

  2. “苍茫寒色起”所描绘的景象是?
    A. 夏天的阳光
    B. 秋天的寒冷与模糊
    C. 冬天的雪景

  3. 诗人对清夜的态度是?
    A. 喜欢
    B. 不在乎
    C. 厌恶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李白的《月下独酌》

诗词对比: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描绘自然景色,但更为细腻,体现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深刻反思。
  • 李白《月下独酌》:表达了对酒的喜爱与孤独的感慨,虽主题不同,但同样展现了唐代诗人对自然与情感的深刻理解。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诗鉴赏辞典》
  • 《韦应物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