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

时间: 2025-01-01 12:49:17

暗窗凉叶动,秋天寝席单。

忧人半夜起,明月在林端。

一与清景遇,每忆平生欢。

如何方恻怆,披衣露更寒。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秋夜
暗窗凉叶动,
秋天寝席单。
忧人半夜起,
明月在林端。
一与清景遇,
每忆平生欢。
如何方恻怆,
披衣露更寒。

白话文翻译:

在这寂静的夜晚,窗外的凉风吹动着树叶,秋天的夜里,床席显得格外单薄。忧虑的人在半夜醒来,发现明月恰好挂在树林的尽头。每当与这样的清丽景色相遇,便总是想起往日的欢乐。如今却不知为何感到如此惆怅,只能披上衣服,感到更加寒冷。

注释:

字词注释

  • 暗窗:指的是没有灯光照亮的窗户,暗示夜晚的宁静与孤独。
  • 凉叶:秋天的树叶因气温下降而变得凉爽,寓意着季节的变换。
  • 寝席单:床上的席子单薄,表现出秋夜的寒冷与孤寂。
  • 忧人:心中忧虑的人,暗示诗人内心的烦恼。
  • 明月:月亮象征着清晰、明亮的景象,也常常引发人的思念。
  • 惭怆:感到惆怅、悲伤的情绪。

典故解析

  • 诗中没有直接的典故,但提到的明月和秋夜常常出现在古代诗词中,象征着思念与孤独,反映出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韦应物(737年-792年),字子晦,号谦斋,唐代诗人,出身于官宦家庭。韦应物以其清新的风格和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而著称,尤其擅长描写秋冬季节的景色,常流露出淡淡的忧伤。

创作背景: 《秋夜》创作于唐代,正值诗人个人生活多有忧愁之际,社会动荡不安。诗中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以及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体现了秋天带来的孤寂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诗歌鉴赏:

《秋夜》是一首充满情感的抒情诗,通过对秋夜景象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惆怅。诗的开头以“暗窗凉叶动”引入,设定了一个凉爽而寂静的秋夜氛围。诗人在这样的环境中感受到内心的孤单,床上的席子显得单薄,突显了夜晚的寒意与诗人内心的无奈。

接着,诗中提到“忧人半夜起”,这句直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忧虑,暗示了他因思虑而无法入眠。随着明月的出现,诗人的思绪被引导到过去的快乐时光,但这种快乐又与当前的孤独形成鲜明对比。最后一联“如何方恻怆,披衣露更寒”则将情感推向高潮,诗人披上衣服,感受到更深的寒意,这不仅是对自然的感受,也是对心灵寒冷的隐喻,表达了他对往昔的追忆与现实的无奈。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与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生命的思考与对人世无常的理解,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情感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暗窗凉叶动:夜晚的窗户暗淡,外面树叶被凉风吹动,营造出宁静而寒冷的氛围。
  2. 秋天寝席单:秋季的夜晚,床铺显得寒冷和单薄,暗示诗人内心的孤独感。
  3. 忧人半夜起:忧虑的人在半夜醒来,表达了诗人的焦虑与烦恼。
  4. 明月在林端:明亮的月亮在树林的尽头,象征着思念与美好的回忆。
  5. 一与清景遇:每次与这清丽的自然景色相遇,诗人都会想起往日的快乐时光。
  6. 每忆平生欢:回忆起自己一生中的欢愉时光,形成强烈的对比。
  7. 如何方恻怆:为何现在却如此感伤和惆怅,表现出诗人对现实的无奈。
  8. 披衣露更寒:披上衣服却感到更加寒冷,象征着内心的失落与孤独。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暗窗”和“凉叶”形成对仗,增强了韵律感。
  • 拟人:将自然景象与人的情感相结合,使得景物更具情感色彩。
  • 象征:明月象征着思念与怀旧,床席的单薄象征着内心的孤独。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秋夜的深刻感受,以及对往日美好时光的怀念与对现实孤独的无奈。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传达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哲理思考,体现了生命的脆弱与无常。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暗窗:象征孤独与宁静。
  • 凉叶:代表季节的更替与内心的寒冷。
  • 明月:象征思念与美好的回忆。
  • 寝席单:暗示生活的单薄与内心的孤独。

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诗歌的情感基调,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与对过去的追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秋夜》的作者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 A. 宋代
    • B. 唐代
    • C. 明代
  2. 诗中“暗窗凉叶动”中的“凉叶”主要象征什么?

    • A. 生机
    • B. 寒冷
    • C. 快乐
  3. 诗人对往昔的感情是:

    • A. 喜悦
    • B. 忧伤
    • C. 不在乎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静夜思》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韦应物的《秋夜》与李白的《静夜思》都涉及到明月与思念的主题,但韦应物更加强调秋夜的孤独与内心的惆怅,而李白则更多地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反映出两位诗人在情感表达上的差异。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韦应物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