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琅琊山寺》
时间: 2025-01-01 13:55:2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游琅琊山寺
受命恤人隐,兹游久未遑。
鸣驺响幽涧,前旌耀崇冈。
青冥台砌寒,绿缛草木香。
填壑跻花界,叠石构云房。
经制随岩转,缭绕岂定方。
新泉泄阴壁,高萝荫绿塘。
攀林一栖止,饮水得清凉。
物累诚可遣,疲氓终未忘。
还归坐郡阁,但见山苍苍。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受命于人,关心隐士的情感,长时间无法停歇地游览琅琊山寺。诗中描绘了山涧的马鸣声和前方奔腾的旌旗,展示了崇山峻岭的壮丽景象。青冥台的寒冷、绿草木的芳香交织在一起。诗人踏入花的世界,叠石构成的云房中,随着山岩蜿蜒而行,四周的景象并非固定。新泉从阴壁流出,高高的藤萝荫蔽着绿塘。诗人攀林而栖,饮水得到了清凉。虽然世俗的羁累令人难以摆脱,心中的疲惫却始终无法忘却。最后回到郡阁,只见远山苍苍。
注释
- 受命:接受命令,指代诗人受命于他人。
- 恤人隐:关心隐居的人。
- 鸣驺:马鸣声。
- 青冥台:指高台,青色的天空与平台。
- 绿缛:形容草木繁盛。
- 填壑:填满沟壑。
- 跻花界:跨越花的界限。
- 叠石构云房:用重叠的石头构成如同云般的房屋。
- 新泉泄阴壁:新泉从阴暗的山壁流出。
- 高萝荫绿塘:高高的藤萝遮蔽着清澈的水塘。
- 疲氓:疲惫的人,指心中的烦恼。
- 郡阁:官府的阁楼。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韦应物,唐代诗人,以山水田园诗闻名,风格清新自然,擅长描写自然景色及隐士生活。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诗人游览琅琊山寺的过程中,反映了他对隐士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自然的热爱。
诗歌鉴赏
《游琅琊山寺》是一首体现了唐代山水诗风格的作品,诗人在游历琅琊山寺时,感受到了自然的清幽与宁静。全诗结构严谨,意象丰富,描绘了山涧的声音、旌旗的闪耀、草木的芳香以及山泉的清澈,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美丽的自然景象。
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他对隐士生活的思考和对自然的热爱。尤其在“攀林一栖止,饮水得清凉”中,诗人表现了对大自然的亲近与享受,这种情感流露出诗人对简单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纷扰的逃避。
整首诗的情感基调从游历的兴奋到内心的疲惫,表达了人对自然的依恋和对生活的反思。最后的“但见山苍苍”则是诗人对归属感的追寻,表达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对理想生活的渴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受命恤人隐:诗人接受命令,心中关心隐士。
- 兹游久未遑:这次游历已久,未曾停歇。
- 鸣驺响幽涧:马儿在幽静的山涧中鸣叫。
- 前旌耀崇冈:前方的旌旗在高冈上闪耀。
- 青冥台砌寒:青色的高台上寒冷可感。
- 绿缛草木香:绿色的草木散发着芳香。
- 填壑跻花界:踏入花的世界,填满了沟壑。
- 叠石构云房:重叠的石头构成如云的房屋。
- 经制随岩转:路径随着山岩蜿蜒而行。
- 缭绕岂定方:四周的景象并非固定。
- 新泉泄阴壁:新泉从阴暗的山壁流出。
- 高萝荫绿塘:高藤遮蔽着清澈的水塘。
- 攀林一栖止:在林中攀爬,稍作歇息。
- 饮水得清凉:饮水时感受到的清凉。
- 物累诚可遣:世俗的羁累虽可摆脱。
- 疲氓终未忘:心中疲惫却始终难以忘怀。
- 还归坐郡阁:最后归到官府的阁楼。
- 但见山苍苍:只看到远处的苍山。
修辞手法:诗中使用了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如“鸣驺响幽涧”生动地描绘了自然的声音,增加了画面的动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的主题是对自然的热爱与对隐士生活的向往,表现了诗人对世俗的思考和对内心宁静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青冥台:象征高远与孤独。
- 鸣驺:表达生命的律动。
- 新泉:象征清新与生机。
- 高萝:象征遮蔽与宁静。
- 山苍苍:表达苍茫的自然景色。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人游览琅琊山寺的原因是什么?
- A. 受命于他人
- B. 休闲度假
- C. 参加宴会
- D. 探亲
-
诗中的“高萝荫绿塘”主要表现什么意象?
- A. 繁华
- B. 宁静
- C. 忧伤
- D. 热闹
-
“鸣驺响幽涧”中“鸣驺”指的是什么?
- A. 鸟鸣
- B. 马鸣
- C. 风声
- D. 水声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孟浩然《过故人庄》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山居秋暝》比较,两首诗都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隐士生活的向往,但韦应物的作品更加注重于对游历过程中的细腻描写,而王维则更强调内心的宁静与哲思。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韦应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