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歌赠金元白》
时间: 2025-01-01 18:25:1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醉歌赠金元白
作者: 刘子翚 〔宋代〕
南游会稽今十年,重来风物皆依然。
一时冠盖零落尽,故人独老空江边。
西陵仓曹实冗散,出无车马众所怜,
江亭曳履偶识面,凛凛瘦骨余双颧。
谈兵自是一敌国,屡荐不用宁非天。
胸中跧伏万貔虎,静若女子容娟娟。
我家光禄新出塞,群彦入幕君宜先。
自言衰发已种种,岂复有意仍腾骞。
强饭廉颇思故国,据鞍马援忘华颠。
只今左臂虽小病,尚想揽辔能周旋。
兴来且酌杯中酒,边庭消息君知否。
经天太一位临坎,干戈丧乱已经久。
南关兵改上将戮,太原城破群胡守。
呜呼国步危若此,每惜壮士时难偶。
猝嗟未是真英雄,纶巾羽扇聊从容。
何当矍铄渡河去,一洗塞北烟尘空。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在南游十年后重回故地的感慨。虽然风物依旧,但当年的风光已不复存在,昔日的朋友也都老去,只剩自己孤独地在江边徘徊。西陵的仓曹已经空散,没有车马的来往让人感到孤寂。偶尔在江亭遇到熟人,看到他瘦弱的面容,感受到岁月的无情。
谈论军事的事宜,屡次被推荐却未能被重用,难道这也是命运的安排?胸中怀有万千雄心,却像女子般安静而柔美。我家光禄新出征,群英都进入我的幕府,你应该优先考虑我。我自认为已经衰老,难再有志于腾飞。虽然左臂有小疾,但仍想驾驭马匹,四处游历。
兴起时就喝酒,问问你对边疆的消息知道多少。如今时局动荡,干戈之乱已经持续很久,南关的兵力已经更换将领,太原城也被敌人占领。哀叹国家的困境,时光难得的壮士已不常见。突如其来的感叹并未显得真正的英雄气概,手握羽扇,显得从容不迫。何时能精神焕发地渡过大河,洗净塞北的烟尘呢?
注释
- 冠盖: 指官员的车马或出行的仪仗。
- 西陵: 指江南的一个地方。
- 仓曹: 指西陵的官府,表示官员的衰败。
- 廉颇: 典故出自《史记》,廉颇是战国时的名将,强调对故国的思念。
- 经天太一: 指天命,象征命运和天意。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子翚,字子翚,号东篱,宋代诗人,擅长古诗,风格清新,情感细腻,常以个人感受和社会现实为题材进行创作。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刘子翚南游十年后,他重返故地,因感受到故乡的变迁以及人生的无常而作。诗中既有对时局的忧虑,也有对昔日壮志未酬的惋惜。
诗歌鉴赏
《醉歌赠金元白》是一首兼具历史感与个人情感的诗作。刘子翚通过对故乡的描绘,抒发了自己十年南游之后的归属感与孤独感。诗中开头两句“南游会稽今十年,重来风物皆依然”,表面上看似赞美故乡的依旧,实际上却暗含了岁月的无情。随着时间的推移,曾经的繁华已然消逝,诗人对昔日友人的思念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交织成一幅凄美的画卷。
在描写个人遭遇时,诗人运用了“谈兵自是一敌国,屡荐不用宁非天”的句子,揭示了命运的无奈与个人理想的破灭。诗中提到的“胸中跧伏万貔虎,静若女子容娟娟”,展现了作者内心深处的雄心与外在的冷静,既有对历史的反思,也有对个人理想的追求。
最后的“何当矍铄渡河去,一洗塞北烟尘空”则表达了诗人渴望重新振作、洗净尘埃的强烈愿望。这首诗不仅仅是对个人遭遇的反思,更是对历史、对国家命运的深刻考量。通过细腻的情感和生动的意象,刘子翚成功地将个人情感与社会历史结合在一起,使得全诗充满了厚重的历史感和深刻的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南游会稽今十年: 诗人南游至会稽,已过去十年。
- 重来风物皆依然: 再次来到这里,风景依旧。
- 一时冠盖零落尽: 曾经的官员与名流已消失殆尽。
- 故人独老空江边: 只有故人孤独地老在江边。
-
修辞手法:
- 对比: 诗中通过“依然”与“零落”的对比,突出时间的流逝与人事的变迁。
- 比喻: 如“胸中跧伏万貔虎”,用貔虎象征内心的雄心壮志。
- 拟人: “静若女子容娟娟”,赋予静谧以女性特质,增强感情的细腻。
-
主题思想: 本诗通过对个人经历和国家历史的思考,表现了诗人对衰老与时局动荡的感慨,寄托了对理想未能实现的遗憾以及对未来的渴望。
意象分析
- 江边: 代表孤独和时光的流逝。
- 瘦骨: 象征岁月的无情与人们的脆弱。
- 杯中酒: 代表对生活的暂时麻痹和对友谊的渴求。
- 烟尘: 象征历史的纷争与个人的迷茫。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南游会稽”表示什么?
- A. 回到故乡
- B. 旅行到会稽
- C. 参加宴会
-
诗人对自己的理想有何感慨?
- A. 满意
- B. 遗憾
- C. 忽视
-
“胸中跧伏万貔虎”中的“貔虎”象征什么?
- A. 勇气
- B. 内心的雄心
- C. 友谊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登高》
- 李白《将进酒》
- 白居易《琵琶行》
诗词对比:
- 对比刘子翚与杜甫的作品,两者均表现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但刘子翚更侧重个人内心的挣扎与希望,而杜甫则更多地关注国事与社会现实。通过不同的情感倾向,两者展现了不同的诗歌风格与主题。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古诗文鉴赏辞典》
- 《李白杜甫诗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