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秋京口旅泊章侍御寄书相问因以赠之时七夕》

时间: 2025-01-01 13:00:03

移家避寇逐行舟,厌见南徐江水流。

吴越征徭非旧日,秣陵凋弊不宜秋。

千家闭户无砧杵,七夕何人望斗牛。

只有同时骢马客,偏宜尺牍问穷愁。

意思解释

早秋京口旅泊章侍御寄书相问因以赠之时七夕

原文展示:

移家避寇逐行舟,厌见南徐江水流。
吴越征徭非旧日,秣陵凋弊不宜秋。
千家闭户无砧杵,七夕何人望斗牛。
只有同时骢马客,偏宜尺牍问穷愁。

白话文翻译:

为了躲避战乱,我迁居随船漂泊,厌倦了南徐江水的流淌。
吴越的征税和徭役与往日不同,秣陵的繁华也在秋天时显得凋零。
千家万户都闭门不出,七夕之夜又有谁能仰望斗牛星呢?
只有和我同在路途中的骢马客,适合用书信来询问彼此的忧愁。

注释:

  • 移家:迁移住处。
  • 避寇:躲避敌寇。
  • 逐行舟:跟随船只漂泊。
  • 厌见:厌倦看到。
  • 吴越:指古代的吴国和越国,今江苏、浙江一带。
  • 征徭:征收的税赋和劳役。
  • 秣陵:今南京,古时的繁华地区。
  • 千家闭户:形容人们都不出门,闭门不见客。
  • 砧杵:砧板和杵,指做饭的工具,象征家务繁忙。
  • 七夕:指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象征牛郎织女相会。
  • 斗牛:指牛郎星和织女星,天上的星宿。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嘉祐是唐代的一位诗人,生活在战乱频繁的年代。他的作品常常反映出对时局的忧虑和对生活的思考。李嘉祐的诗风多变,既有对自然景色的描写,也有对人生苦乐的感悟。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早秋,作者身处京口,因战乱而迁徙,心中充满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生活现状的无奈。七夕的到来本是团圆的节日,但在动荡的时局中却显得格外孤寂。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李嘉祐的个人经历为背景,通过对秋季的描绘,表达了对故乡和家人的思念之情。开篇的“移家避寇逐行舟”,将读者带入一个因战乱而流离失所的场景,表现出作者的无奈与疲惫。接着,诗中提到“吴越征徭非旧日,秣陵凋弊不宜秋”,则进一步揭示了社会动荡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曾经繁荣的地方如今凋零,令人感到惋惜。七夕本是阖家团圆的日子,但“千家闭户无砧杵”则显示出人们的悲哀和孤独,盛况不再,难以承欢。最后,诗的结尾提到“只有同时骢马客,偏宜尺牍问穷愁”,在孤独中仍然寻求与友人的交流,表现出一种对人际关系的渴望和对生活的坚持。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鲜明,展现了诗人在动荡时代中的思考与感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移家避寇逐行舟:表达因战乱而迁居,跟随船只漂泊的无奈。
  2. 厌见南徐江水流:对南徐江水的厌倦,象征生活的单调与乏味。
  3. 吴越征徭非旧日:感叹吴越地区的繁荣已不复存在,征税与劳役加重。
  4. 秣陵凋弊不宜秋:对昔日繁华的怀念与现实的对比,秋天更显凋零。
  5. 千家闭户无砧杵:描绘人们因战乱而闭门不出的景象,生活的沉重。
  6. 七夕何人望斗牛:在传统节日中,孤独感加重,无人分享。
  7. 只有同时骢马客:只有旅途中的同伴,才是可以倾诉的对象。
  8. 偏宜尺牍问穷愁:用书信交流彼此的忧愁,表现出对友谊的珍视。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对比古今,展示社会的变化与个人的感慨。
  • 象征:七夕象征团圆,而此时的孤独则形成鲜明对比。
  • 排比:句式结构的重复,加强了情感的表达。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象,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对生活现状的无奈与对友谊的渴望,展现了动荡时代中人们的孤独与忧愁。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江水:象征流逝的时间与生命的单调。
  • 斗牛:象征团圆与相会的理想。
  • 骢马:象征旅途中友情的珍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李嘉祐
    • C. 杜甫
    • D. 白居易
  2. “千家闭户无砧杵”中的“砧杵”指的是什么?

    • A. 饮食
    • B. 家务
    • C. 生活工具
    • D. 以上皆是
  3. “七夕何人望斗牛”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团圆的欢乐
    • B. 孤独的惆怅
    • C. 生活的忙碌
    • D. 战乱的无奈

答案:

  1. B
  2. D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秋夕》杜甫

诗词对比:

对比李白的《静夜思》,两者都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但李白的作品更为抒情,而李嘉祐则在忧愁中带有对社会现状的思考,情感更为复杂。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李嘉祐诗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