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张贞成皋诗》
时间: 2025-01-01 13:26:0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匈奴时未灭,连年被甲兵。
明君思将帅,方听鼓鼙声。
吾生恣逸翮,抚剑起徂征。
非徒慕辛季,聊欲逞良平。
出车既方轨,绝幕且横行。
岂伊长缨系,行见黄河清。
虽令懦夫勇,念别犹有情。
感子盈编赠,握玩以为荣。
跂子振旅凯,含毫备勒铭。
白话文翻译:
匈奴尚未被消灭,这些年间一直饱受战火的侵扰。
明主思虑将领,正听到鼓声和号角声。
我生来就想自由翱翔,握剑起身准备出征。
我不仅仅是仰慕辛弃疾,还是想要体验良将的豪情。
出征的车辆已经走上正轨,帐幕也随之飘扬。
难道长缨只系于马头,行走时就能见到黄河的清澈?
即使让懦夫也变得勇敢,离别时仍然有情意。
感慨于你的厚赠,握在手中倍感荣幸。
希望你能带领队伍凯旋归来,准备好笔墨铭刻功绩。
注释:
- 匈奴:古代游牧民族,长期与中原王朝对峙。
- 明君:指英明的君主。
- 将帅:将领和统帅,指负责指挥的军事首领。
- 鼓鼙声:鼓声和号角声,通常用以号召军队或传达命令。
- 辛季:指辛弃疾,南宋著名词人,以豪放的词风著称。
- 长缨:长缰绳,古时用于驾驭马匹。
- 黄河清:象征着国家安定、百姓安居乐业的景象。
- 懦夫:指胆怯的人。
- 盈编赠:指赠送的礼物,形容厚重的情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裴子野,南北朝时期的诗人,生活在动荡的时代,作品常表现出对国家和民族的关切以及个人的壮志豪情。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匈奴未灭时,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安危的忧虑以及对军事将领的期待,反映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
诗歌鉴赏:
《答张贞成皋诗》通过描绘匈奴与中原王朝的对抗,展现了诗人对于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诗中以“匈奴时未灭”开篇,直接引入时局,给人以紧迫感。诗人不仅展现了对明主的思慕,更表达了自己胸怀壮志的愿望。诗中反复提及的“出征”、“抚剑”、“长缨”等意象,传达出一种英雄主义的情怀,激励着后人追求卓越与荣耀。
诗的结尾,诗人对赠礼的感慨、对友人凯旋的期待,既是对个人情谊的珍视,也是对国家未来的美好祝愿。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简练,展现了诗人对战乱与和平的深刻思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匈奴时未灭,连年被甲兵。
- 描述了匈奴未被消灭,战乱频繁。
- 明君思将帅,方听鼓鼙声。
- 指明君正在考虑将领,鼓声传来,象征即将出征。
- 吾生恣逸翮,抚剑起徂征。
- 表达了诗人想要自由翱翔,准备出征的豪情。
- 非徒慕辛季,聊欲逞良平。
- 不仅仰慕辛弃疾,更渴望展现自己的才能。
- 出车既方轨,绝幕且横行。
- 出征的车辆已经上路,帐幕随之飘扬。
- 岂伊长缨系,行见黄河清。
- 反问长缨是否能将自己束缚,象征着自由。
- 虽令懦夫勇,念别犹有情。
- 即使懦夫也会勇敢,离别时依然有情感。
- 感子盈编赠,握玩以为荣。
- 对友人赠礼的感激,表达自豪感。
- 跂子振旅凯,含毫备勒铭。
- 期待友人带队凯旋,准备铭刻功绩。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工整的句式,增强语言的韵律感。
- 比喻:如“长缨系”暗示束缚与自由的对比。
- 排比:通过排比句式增强气势和情感的表达。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渴望为国效力的豪情,以及对友人荣归的期待,展现出强烈的爱国情怀和英雄主义精神。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匈奴:象征外敌的威胁。
- 明君:代表理想的领导者。
- 剑:象征勇气与决心。
- 黄河:象征国家安定和生机。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外敌是哪个民族?
- A. 匈奴
- B. 鲜卑
- C. 西戎
- D. 夷狄
- 诗中“明君思将帅”意指什么?
- A. 关心百姓
- B. 重视军事
- C. 发展经济
- D. 推崇文化
答案:
- A. 匈奴
- B. 重视军事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 《夜泊牛津》——李白
诗词对比:
- 辛弃疾的《破阵子》同样表达了对战争的思考与豪情,二者都体现了对国家的忧虑与个人的壮志,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