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晴川
作者: 陆炳 〔清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晴川书触目,亭午水波明。
舟疾驱山走,云迟碍日行。
石苔齐草色,岸竹聚风声。
惟是寻幽处,由来世莫争。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明媚的自然图景:晴朗的河川映入眼帘,正午的阳光照耀下水波闪烁。小船奋力划行,仿佛在山间飞奔,而云朵则缓慢地遮挡着阳光。岸边的石头和苔藓与草色相近,竹林在微风中轻声摇曳。唯独在这幽静的地方,世俗的争斗似乎与我无关。
注释:
字词注释:
- 晴川: 明亮的河流。
- 亭午: 正午,指中午时分。
- 舟疾: 船快,形容船行驶迅速。
- 云迟: 云彩移动缓慢。
- 石苔: 石头上长的苔藓。
- 岸竹: 河岸边的竹子。
- 寻幽处: 寻找幽静之地。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特别明显的典故,但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反映出清代文人追求隐逸生活的心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陆炳(约1650-约1720),字子昇,号梅溪,清代诗人,出身官宦家庭,曾任职于地方官府。其诗风清新自然,常以山水为题材,反映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俗生活的淡泊。
创作背景: 本诗可能创作于陆炳的游览之际,受自然美景的启发,表达了他对闲适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晴川》是一首描绘自然风光和表达诗人内心情感的诗作。诗中通过对晴朗河流和正午阳光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明媚而生动的画面。开头的“晴川书触目,亭午水波明”不仅展现了自然景色的美丽,还通过“书”字传达出一种文化的气息,仿佛这幅美景在诗人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接下来的“舟疾驱山走,云迟碍日行”展示了诗人对动静结合的描绘:小船在水中飞速前行,与慢悠悠的云朵形成鲜明对比。这样的对比不仅增强了画面的动感,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激荡与宁静之间的矛盾。
“石苔齐草色,岸竹聚风声”则描绘了岸边的植物,表现出一种和谐的自然景象。最后一句“惟是寻幽处,由来世莫争”更是诗的精髓,表达了诗人对幽静生活的向往,强调在这片宁静的地方,世俗的纷争与喧嚣都显得微不足道。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蕴深远,体现了清代文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晴川书触目: 描绘阳光下的河流,给人以清新明亮的视觉感受。
- 亭午水波明: 强调正午的光线使得水面更加明亮。
- 舟疾驱山走: 形象地表现了小船划行的快速,带动了整个景象的动感。
- 云迟碍日行: 云彩移动缓慢,形成一种静谧的氛围,与前面的小船形成对比。
- 石苔齐草色: 描绘自然界的和谐美,石头和苔藓的颜色与草地相近,渲染了自然的宁静。
- 岸竹聚风声: 竹子在风中摇曳,声音轻柔,增添了自然的韵律感。
- 惟是寻幽处: 表达了寻找幽静之地的愿望与追求。
- 由来世莫争: 在这种宁静的环境中,世俗的争斗显得毫无意义。
修辞手法:
- 对比: 通过“舟疾”和“云迟”形成动静的对比,增强画面的生动性。
- 比喻: 把自然景色比作书卷,展现出文化气息。
- 拟人: 竹子在风中“聚声”,给人以灵动感。
主题思想: 诗歌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强调在自然的怀抱中,世俗的纷争显得不值一提,反映出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晴川: 象征着清新与活力。
- 水波: 表达流动与变化。
- 舟: 象征着人生的旅程与探索。
- 云: 代表着时间的流逝与自然的静谧。
- 竹: 象征着坚韧与隐逸的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亭午水波明”中“亭午”指的是什么时候?
- A. 清晨
- B. 正午
- C. 傍晚
- D. 深夜
-
“惟是寻幽处,由来世莫争”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境?
- A. 渴望繁华
- B. 向往宁静
- C. 忧虑未来
- D. 对抗世俗
-
“舟疾驱山走”中的“疾”是指什么?
- A. 船行缓慢
- B. 船行迅速
- C. 船停泊不动
- D. 船在水中沉没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张九龄《望月怀远》
诗词对比: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描绘自然景色,传达对隐逸生活的追求,但更突出孤独的情感。
- 张九龄的《望月怀远》:通过描绘月色表达思乡之情,与《晴川》在情感基调上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清代诗人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
- 《陆炳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