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外兄方卿公美赴广东宪十绝》

时间: 2025-01-01 14:21:32

遐陬赤子困侵牟,跳弄潢池今几秋。

从此声威憺强梗,自然戈戟变锄耰。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遐陬赤子困侵牟,跳弄潢池今几秋。从此声威憺强梗,自然戈戟变锄耰。

白话文翻译:

边远地区的百姓饱受压迫,多年来一直在小池塘中嬉戏。从今以后,声威震慑强硬之辈,自然而然地,兵器将变成农具。

注释:

  • 遐陬:边远的地方。
  • 赤子:百姓。
  • 侵牟:压迫、剥削。
  • 潢池:小池塘。
  • 憺:震慑。
  • 强梗:强硬、顽固的人。
  • 戈戟:兵器。
  • 锄耰:农具。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公度(1089-1156),字师宪,号知稼翁,莆田(今属福建)人。宋代诗人,其诗风格清新,多反映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此诗是黄公度送别外兄方卿公美赴广东担任宪职时所作,表达了对边远地区百姓苦难的同情和对法治的期望。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宋代,当时社会动荡,边远地区百姓生活困苦,黄公度通过此诗表达了对法治和正义的向往,希望外兄能够以法治力量改善百姓的生活状况。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比边远地区百姓的苦难和法治的震慑力量,表达了诗人对社会正义的渴望。首句“遐陬赤子困侵牟”描绘了边远地区百姓受压迫的悲惨景象,而“跳弄潢池今几秋”则暗示了百姓长期以来只能在狭小的生活空间中挣扎。后两句“从此声威憺强梗,自然戈戟变锄耰”则展现了诗人对法治力量的信心,相信通过法治的震慑,社会将变得更加和谐,兵器将变成农具,象征着战争的结束和和平的到来。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第一句:通过“遐陬赤子困侵牟”描绘了边远地区百姓的苦难,使用了“遐陬”和“赤子”两个词,强调了地点的偏远和对象的普遍性。
  • 第二句:“跳弄潢池今几秋”用“潢池”比喻百姓的生活空间狭小,而“今几秋”则表达了时间的漫长。
  • 第三句:“从此声威憺强梗”中的“声威”和“憺”表达了法治的震慑力量,而“强梗”则指顽固不化的人。
  • 第四句:“自然戈戟变锄耰”通过“戈戟”和“锄耰”的对比,象征着战争向和平的转变。

修辞手法:

  • 比喻:使用“潢池”比喻百姓的生活空间狭小。
  • 对比:通过“戈戟”和“锄耰”的对比,象征战争与和平的转变。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法治与和平,诗人通过描绘边远地区百姓的苦难,表达了对法治力量的信心,相信法治能够带来和平与和谐。

意象分析:

  • 遐陬:边远的地方,象征着偏远和孤立。
  • 赤子:百姓,象征着无辜和受苦。
  • 潢池:小池塘,象征着狭小和局限。
  • 戈戟:兵器,象征着战争和暴力。
  • 锄耰:农具,象征着和平和生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遐陬”指的是什么? A. 大城市 B. 边远的地方 C. 繁华的街道 D. 山区 答案:B

  2. “跳弄潢池今几秋”中的“潢池”比喻什么? A. 大海 B. 湖泊 C. 小池塘 D. 河流 答案:C

  3. 诗中的“戈戟变锄耰”象征什么? A. 战争的持续 B. 和平的到来 C. 农业的衰退 D. 工业的兴起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兵车行》:反映了战争给百姓带来的苦难。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的向往。

诗词对比:

  • 黄公度的《送外兄方卿公美赴广东宪十绝》与杜甫的《兵车行》都反映了百姓的苦难,但黄公度的诗更侧重于法治和和平的期望。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黄公度的多首诗作,有助于深入了解其诗歌风格。
  • 《中国古代文学史》:提供了宋代文学的背景知识,有助于理解黄公度诗歌的创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