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
时间: 2025-01-04 10:20:0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萦鬓愁新,辞枝叶早,南园客思生秋草,阑干缺处数行云,行云过尽斜阳杳。驻梦深镫,送人流潦,年年风雨巴山道,吴波自碧楚天遥,清欢渐逐韶华少。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愁苦缠绕着我的鬓发,告别了早已凋零的树叶,南园中的客人思念着秋天的草;在阑干缺口的地方,几行白云飘过,行云已过,斜阳显得更加幽远。梦境停驻在深夜的灯火中,送走了流淌的雨水,每年风雨总是在巴山的道路上,吴地的波涛与楚天遥远相隔,清静的欢愉逐渐被少有的青春所取代。
注释:
- 萦鬓:缠绕在鬓发上,形容愁苦的情绪。
- 辞:告别,离开。
- 南园:指南方的园子,象征思乡或归属感。
- 阑干:栏杆,常用于园林或楼阁。
- 流潦:流动的雨水,形容雨水的急促。
- 巴山:指巴蜀地区的山脉,常用作诗歌中的意象。
- 吴波:指吴地的水波,象征南方的景致。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程千帆(1885-1944),字子修,号洵庵,湖南人,是近代著名的诗人、翻译家和学者。他的诗风常以细腻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见称,善于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找平衡。
创作背景:
《踏莎行》创作于作者的晚年,正值社会动荡时期,个人生活经历的磨难使其诗歌中多了一份沉思与感伤。诗中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与对故土的思念。
诗歌鉴赏:
这首《踏莎行》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内心的愁苦与对过去的怀念。开篇的“萦鬓愁新,辞枝叶早”便将读者带入一种愁苦的氛围,愁绪如同缠绕在发间的细丝,难以解脱。接着,诗人通过“南园客思生秋草”的描写,展现了对故土的思念与对时光流逝的感叹。在“阑干缺处数行云”中,缺口的栏杆象征着生活的不完整,几行云彩则传达出一种无可奈何的孤独感。
诗的中段“驻梦深镫,送人流潦”暗示了诗人对过往的追忆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悟。风雨中的巴山之路,似乎在诉说着岁月的无情,每年都是相似的风雨,却总是带走了青春的欢愉。最后,“清欢渐逐韶华少”更是直接表达了对青春消逝的哀伤和对美好时光的怀念。
整首诗以写景抒情的手法,巧妙地结合了自然景色与个人情感,展现出一种深沉的思考和浓烈的乡愁,令人感受到一种无奈的美。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萦鬓愁新:愁苦缠绕在发间,暗示情感的纠结。
- 辞枝叶早:告别早已凋零的树叶,象征时光的流逝。
- 南园客思生秋草:南方园中,客人的思绪与秋草相生,表示思乡之情。
- 阑干缺处数行云:阑杆缺口处,几行白云飘过,表现出孤独与遗憾。
- 行云过尽斜阳杳:行云已过,斜阳显得更加遥远,传达出一种失落感。
- 驻梦深镫:梦停驻在深夜的灯光下,引发对往昔的回忆。
- 送人流潦:送走流动的雨水,象征时间的流逝。
- 年年风雨巴山道:每年风雨总是在巴山的道路,表现出生活的艰辛。
- 吴波自碧楚天遥:吴地的水波与楚天遥远相隔,象征着心灵的距离。
- 清欢渐逐韶华少:清静的欢愉逐渐被少有的青春所取代,表达对青春流逝的感叹。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愁苦比喻成缠绕的细丝,形象生动。
- 拟人:赋予自然景物以情感,增强情感共鸣。
- 对仗:上下句对仗工整,增强语言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青春消逝的感伤,展现出一种深沉而细腻的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鬓:象征青春与美好。
- 云:象征自由与孤独。
- 秋草:象征凋零与思念。
- 斜阳: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无常。
- 巴山:象征艰辛的生活经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南园”象征什么? A. 北方的园子
B. 对故土的思念
C. 诗人的朋友 -
“驻梦深镫”中的“镫”指的是什么? A. 灯火
B. 山脉
C. 江河 -
诗的主题是什么? A. 对青春的怀念
B. 对权力的渴望
C. 对金钱的追求
答案:
- B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贺知章《回乡偶书》
诗词对比:
比较程千帆的《踏莎行》和李清照的《如梦令》,两者均表达了对过往的怀念与青春的感伤,但程千帆更注重自然景物的描绘,而李清照则通过细腻的情感直接抒发内心的忧愁。两者的风格各具特色,展现了不同的情感深度与文化内涵。
参考资料:
- 《近现代诗词选》
- 《古典诗词鉴赏》
- 《程千帆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