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减字木兰花
作者:赵长卿 〔宋代〕
半窗斜月。茅店萧条灯已灭。
床下蛩声。声动凄凉不忍听。
终宵无寐。覆去翻来真个是。
屈指归期。应是梅花烂熳时。
白话文翻译:
诗中描绘了一个寂静的夜晚,窗外斜月映照,茅草屋的灯光已经熄灭。床下蟋蟀的鸣叫声传来,令人感到凄凉,听得让人不忍再听。整夜无眠,翻来覆去,心中所想无非是归期的计算,应该是在梅花盛开的时节。
注释:
- 半窗斜月:窗外的月光从半开的窗户洒进来,形象地描绘出夜晚的宁静和孤寂。
- 茅店:指用茅草盖成的小店,表明环境的简陋和冷清。
- 蛩声:指蟋蟀的叫声,传达出夜的寂静与孤独。
- 无寐:意为整夜未眠,表现出诗人的焦虑与思念。
- 屈指归期:用手指计算归来的日子,显示出对家和归期的渴望。
典故解析:
梅花在古诗文中常象征着坚韧和高洁,诗人在结尾提到梅花烂熳时,暗示着对美好时光的向往与期待。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赵长卿,宋代诗人,他的作品多以抒发个人情感为主,风格细腻、清新。
- 创作背景:该诗写于诗人流亡或旅途之中,表现了他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诗歌鉴赏:
《减字木兰花》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在寂静夜晚的孤独与思念。开篇“半窗斜月”营造了一个静谧的夜晚,接着描绘了茅店的冷清,灯光熄灭,给人一种凄凉的感觉,暗示着诗人内心的孤独。蟋蟀的鸣叫声在夜晚显得更加刺耳,增添了诗人的无奈与焦虑。整夜无眠,翻来覆去,显示出他对归期的渴望与忧虑,尤其是最后一句“应是梅花烂熳时”,不仅是对归家的期待,更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鲜明,展示了诗人细腻的情感与对人生的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半窗斜月”描绘了夜晚的宁静,将读者带入一种孤独的氛围。
- “茅店萧条灯已灭”则进一步强调环境的冷清和寂寞。
- “床下蛩声”通过蟋蟀的鸣叫声表现出诗人的心境。
- “终宵无寐”表达了诗人对思念的无奈。
- “屈指归期”暗示着对故乡的思念。
-
修辞手法:
- 使用了对比,如“斜月”与“灯已灭”形成对照,突显孤寂。
- 拟人手法,蟋蟀的鸣叫声如同在诉说诗人的孤独。
-
主题思想: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在旅途中的孤独感与对故乡的思念,揭示了人在异乡时的心境与情感。
意象分析:
- 重要意象:
- 斜月:象征着孤独与宁静。
- 茅店:代表着简朴与冷清的居住环境。
- 蛩声: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忧伤。
- 梅花:象征着希望与美好的归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描绘的月光是什么样的?
- A. 明亮的
- B. 斜照的
- C. 模糊的
-
诗人为什么整夜无眠?
- A. 听见虫鸣
- B. 思念故乡
- C. 天气太热
-
诗的最后一句提到什么花?
- A. 桃花
- B. 梅花
- C. 桃李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王国维《人间词话》
-
诗词对比:
- 比较赵长卿的孤独与思念与李白《静夜思》中的乡愁,二者都表达了对故乡的渴望,但情感基调有所不同,赵长卿的更显细腻与凄凉,而李白则更加直接与豪放。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